(三)反思体验。引导学生对体验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讨论和思考,形成共识,增进文化认同,强化体验效果。
(四)体验内化。即把体验反思之后形成的新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内化,重塑对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外部活动体验、深化内部思想升华。
二、主要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要围绕教学目标,科学创设体验氛围,教育学生要以“历史的创造者”的心态审视,和“子孙后代参观者”的身份回望,积极参与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体验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二)活动性原则。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角色扮演、情景游戏、场馆参观、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三)探究性原则。学生在体验后要有一个探讨的环节,老师围绕教学目标巧妙设问,可以分小组进行,学生先组内分析讨论,再在班级分享交流,老师要适当引导,确保探究活动最后有一个认识升华和情感体验。
(四)生活化原则。体验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避免理想化、政治化和模式化的倾向。让学生容易接受,欣然参与。在生活化的体验中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加强对现实与历史关系的认识。
三、具体运用
(一)在重大的纪念活动中缅怀历史。国家的重大纪念活动,如孙中山同志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纪念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国庆60周年阅兵式等,已经过去的播放影像,即将到来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在媒体上观看。这些活动国家重视、政要参加、场面宏大、关注度高,是展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壮阔波澜,感受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体味国家发展的历史变迁,激发我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志雄心的契机;此外,民间的纪念活动,如清明节扫墓思念故人,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中秋节吃月饼庆祝团圆,重阳节登高思念亲人等,传播中华厚重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二)在历史事件发生地走进历史。通过参观历史文化场馆,如虎门销烟炮台、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黄花岗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碑、西北坡会议纪念馆等,重游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学生会睹物思人,思人忆事,回想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教育学生珍惜现在宝贵的学习机会,立志成才,为国争光。还有现代的三峡工程、鸟巢、上海世博馆等现代建筑,学生们可以感受国家强大和繁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
(三)在国家重大活动中感悟历史。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和参观现代场馆,了解国家过去举办的重大活动,譬如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大运会等重大的活动,同时关注其他重大的活动,如博鳌论坛、全国两会、广交会、神舟飞天等,感受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声誉的良好,中国人不仅富起来了,而且也逐渐强起来了,中国人是有尊严地活着,青少年学生只有勇于担当,勤奋学习,才能持续捍卫我们的民族尊严,使人们生活的更有幸福感。
(四)和历史事件亲历者重温历史。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见证了被定格的历史时刻,通过讲述当时的情景,让人身临其境,有真实感,让人信服。邀请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及其身边工作人员、老红军老战士、见证港澳回归仪式的人士、索马里护航编队指战员、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见义勇为的路人、神舟飞天的工作人员等来学校开讲座做报告,都会深受学生欢迎,亲历者们通过还原场景,展示影像,抒发感受,带领学生一起“重温历史”“体验历史”,这样的教育的实效性会比较好!
(五)在欣赏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时追忆历史。欣赏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历史纪录片《开国大典》、电影《重庆谈判》、电视剧《铁道游击队》、歌剧《白毛女》、话剧《雷雨》、歌曲《南泥湾》、《长征》系列丛书等,都是反映历史发展的文化印记,可以播放精彩片段,模拟特定场景,开展红歌大赛,编排革命文艺节目,还可以以讲故事、讨论会和辩论赛的形式进行历史文化的沙龙或研讨,激发学生对历史峥嵘岁月的思考,对当前幸福生活的珍惜,历史和现实巧妙地链接!
(六)邀请社会人士讲述人生故事。社会是个大舞台,各人有各自的精彩,社会人士如企业家、公务员、职员,还有学生家长等都可以邀请来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给学生讲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做人的准则和做事的要求,外面世界的精彩和社会上的无奈,这些可能是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学生会很有兴趣,这会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习历史,必须要了解现实,了解今天的社会,因为今天就是明天的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