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仪式,是学校仪典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毕业典礼的生活原型是一种人生仪式,与祭祀仪式、战争仪式以及狂欢仪式相比,其更着重于仪式新人的身份转变,意在通过各种仪式行为,赋予仪式新人新的规范与义务,并使其认同之。同时,作为一种人生仪式,毕业典礼又不同于入队、入团等人生仪式。简单而言,入队、入团等人生仪式似乎更加突出仪式所富含的意识形态意蕴,成长的意味则稍显单薄;而毕业典礼在表现、传授某些意识形态理念的同时,则更为注重新人的自然成长与教育发展,其与新人的人生、生活则更为贴近。
一、“毕业”还是“始业”:对毕业典礼概念的厘正
从字面上讲,毕业即意味着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但是,毕业,又不仅仅意味着某一阶段学习的结束,同时,它还是“开始”的象征。著名科学家谈家祯曾指出,“毕业典礼(commencement)就其英语的本意来说,其实是‘始业’的典礼。”事实上,毕业既不是单一的结束,也不是单一的开始,它是结束与开始的节点,是开始与结束的汇合处,也就是说,它具有继往、开来双重寓意和象征。然而,无论是结束,还是开始,都是特指某一阶段“学习”的结束与开始。这里的“学习”,严格地讲,不是自学,不是在家庭或其他非正规机构中的学习,而是受教育者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的较为正规的学习。正因为是较为正规的教育与学习,所以,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教育者要举办相应的仪式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仪式规程和文本等,对学生们所取得的学业成功,对学生们的成长给予庆祝和确认。仪式在赋予他们新的身份与义务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未来生活进行铺陈与引导,以使各位新人能够更加顺利地步入新的学习阶段、新的人生阶段。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毕业典礼作为学校仪典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更能充分地体现出学校教育、学校文化的意韵。
毕业典礼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或附着体,其在展演学校文化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学校文化,进而塑造了学校生活的结构与秩序。
二、追问:毕业典礼中的缺失现象之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与疏离
问题一:毕业典礼为什么不邀请学生的亲友乃至社区成员参加?
很多的毕业典礼只有三两个家长代表,只有象征的意味,不具有现实的意义,因而,这是一些学校毕业典礼中的一大缺失。有人会说,学校条件有限,毕业典礼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兴师动众”,“简单”一点不是更好吗?其实,这种“既要有,又要省时省力,简洁高效”的想法,是极为矛盾的。其实,作为教育者,典礼的举办者,大都非常明了这一行为的作用与意义,之所以没有做到,其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原因,即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
其一,独断狭隘的学校文化观。其实,综观国内学校中的各种仪式,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时候,这些与学生的教育、成长紧密相关的仪式场景中,都很少看到家庭成员的影子,更不用说社区力量的参与了。长此以往,好像已成为一个既成的法则:学校举办的活动,有学生、老师参加,外加几位嘉宾,就已足够。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度狭隘的教育文化观念在作怪。学生的教育与成长,不是孤立于学校之中的,其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同作用与影响;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同样离不开家庭、社区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因此,学校在教育学生、发展自己的文化时,必须强化一种大教育、大文化的观念,必须与家庭、社区联合起来,而联合的基本途径就是,力求各方的在场,力求各方的参与,这既是对各方的尊重,也是对学校自身的尊重,当然,最终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
其二,形式主义的学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