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二:毕业典礼为什么不能逐一地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国内各级各类学校,毕业典礼中不能逐一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的,不在少数。这些学校的一般做法是,由学生代表领回去,再逐一发到学生们手中,或者干脆学生们一哄而上,各自拿走,散去。毕业证书作为学生学业成功的确认,作为毕业的合法性证据,其应有的“神圣”与“尊严”,经过这种简单化、世俗化的处理,可以说是荡然无存。由此,我们也要怀疑教育的尊严何在了。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学校文化、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自尊缺失的现象。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而事实就摆在眼前,不容视而不见。自尊者,方能去尊重别人,方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我们许多学校的毕业典礼连逐一为学生颁发证书都没能做到,又如何奢谈时时处处尊重学生?不尊重学生的学校文化,又如何赢得学生们的尊重与认同?而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这种尊重与认同,往往就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离开它,发展学校文化又从何谈起呢?因此,一个有自尊的学校,应该深刻认识到毕业典礼对于学生成长、对于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能够认识到“逐一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所包含着的意味:对学生们成长的确认与尊重,对教育的尊重;应该精心地、用心地将毕业证书,逐一地发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让他们在领证的过程中,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毕业证书的厚重,成长的骄傲与自豪,以及对学校、对集体的归属与认同,等等。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我们许多学校的教育文化理念中,学生们的主体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漠视的,至少没有得到应有的凸显。众所周知,在毕业典礼中,毕业生们是绝对的主体,因为整个典礼就是为他们而设。因此,在毕业典礼中,毕业生的主体地位应在各个环节中得到凸显,而最能凸显学生们主体地位的仪程,就是颁证仪式。在那些颁证仪式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尽情享受那属于他自己的庄严而温馨的一刻,在众人的注目下登台,接受师长的学业肯定与人生祝福,握手、拥抱、掌声、欢呼,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在表明:你,毕业生,就是表演的主角,就是众人追捧、瞩目的对象。可是,在那些草草唱名,代表领证的颁证仪式中,就不会有这种骄傲、自豪的感觉了。然而,当他们的名字没有被响亮的读出,他们的证书被别人代领,只有做看客的份儿,这时他们会想:既然是无足轻重的看客,那么,干脆自得其乐吧。所以,在那本应严肃、庄重的时刻,许多学生却在悄声地聊天;在那本应热烈、欢乐的时刻,许多学生却是冷冷、淡淡地坐在那里,仿佛眼前的这一切,与他们无关。
问题三:毕业典礼致词为什么令学生们不感兴趣甚至反感?
好的毕业典礼致词,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等等。而不是空话套话一大篇,无关痛痒的罗嗦。也不是总结一下,祝福两句,号召几声式的八股作派。如此致词,学生们自然不爱听,自然不愿听,自然会反感,自然也不会达到其应有的成效。
一般来讲,好的毕业致词总是以学生的特有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人生经历的讲述与分享,还是那些长者式的叮吟与嘱咐,等等,他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遵循着以上原则。我们的校长在致词前,为什么不能事先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为什么不能力避说套话、虚话,力避居高临下的教导与告诫,实实在在地讲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这样不是更为平易近人,更易深入人心吗?毕业致词如此,学校生活中的一切活动、行为等,都应如此,即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真实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接纳程度等。如此,我们所坚守的学校文化才能落到实处。其实,这一问题,与我们所说的应充分重视与凸显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是一致的。因为,将学生摆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将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将其视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处。这方是学校文化应有的追求。
另一方面,毕业生不仅是毕业典礼的参加者,典礼的主角,也应是典礼策划、筹办的积极参与者。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毕业典礼在充分地征求毕业生的想法与意见的同时,还应该发动他们共同策划、筹办毕业典礼。就毕业致词而言,为什么不发动学生们来共同决策,决定邀请谁来致词?决定致词的主题范围?当然,这必须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而这一点对学校来讲,并不是难事。但是,这并不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