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的春天,阳光普照,鲜花遍野,大地金黄一片,举头可见蓝天白云,触目皆是蔚蓝大海,色彩炫丽夺目。看到眼前一片片黄色的油菜花,呼吸着阳光的味道及混杂花草的清新,那一刻顿觉天地无限辽阔,令人心旷神怡!美好的景色不禁使我想起诗人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省中小学首批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及培养对象一行,就是在2012年5月明媚的春光里走进了北欧大地,走近北欧的基础教育,走到那幢令人神往的科学殿堂。北欧,带给我们的除了美丽的春天故事,还有其独特的基础教育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带给我们的震撼,特别是当我们踏上斯德哥尔摩这座世人瞩目的城市的时候。这是一片与诺贝尔奖关系密切的土地:城市北岸是诺贝尔会议中心,诺贝尔故居处于南岸,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的评定机构位于市郊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市政厅大厦是诺贝尔奖(除和平奖外)的授奖地点。
自1901年以来,2500万人口的北欧五国共有53人获得诺贝尔奖:瑞典30人、丹麦13人、挪威7人、芬兰2人、冰岛1人。是怎样的基础教育让北欧对人类、对世界作出这么大的贡献呢?对此,我们思索颇多……
一、教育体制
北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早在19世纪初北欧国家便实行了义务教育,后又实行从幼儿教育、义务制教育直至大学教育的终身免费教育制度,除免学费以外,政府每月还有补助,补助足以支付每月的开支。这得益于北欧国家高度发达的经济。近50年来,北欧的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联合国的最新资料显示:北欧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了45%以上,这使得该地区成为全世界教育最普及的地区之一。瑞典一中学的教师说:“这里的学生只管安心学习,学费不用家长操心,全部由政府负责。”
据了解,丹麦和挪威的高中教育实行“双轨制”,即分为为进入大学做准备的普通高中和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是相互贯通的,普通高中的学生可以中途转入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学生,也可以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瑞典则以单一的综合高中取代双轨高中教育。但不管是丹麦的普通高中还是瑞典的综合高中,都把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其教学内容,并且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二、学生考核机制
北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的学生只需在毕业前进行一次考试,平时的学习非常轻松。瑞典的小学没有考试,没有分数。在完全没有社会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是学生充满乐趣的自然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中学以后,学生增强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把学习看作是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社会、家长、老师强加的学习任务。在瑞典,学生第一次获得学业成绩是在他们14岁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能力、倾向得到学校教师富有弹性的、带有鼓励意味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瑞典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成绩分为十级)。
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以前,芬兰还称不上是教育的典范。当时它和许多国家一样,学习情况是分等级的,从4至10分,4分是不及格,10分是最高分。教育家们看到用标准化的考试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弊端较多,为了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立足,芬兰彻底检讨了教育制度,废除了等级,也废除了标准化的校内和校外统一考试,更不会将成绩由高到低排列出名次来。学生读书12年,唯一的考试是在18岁、进大学前的高考。没有考试的学习生涯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他们爱学、想学的东西。这样的教育方法,效果非常显著,芬兰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当优异,改写了人们认为只有亚洲人才最擅长学习数学的固有偏见。目前的芬兰教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学生学得轻松,效果良好,即便是应试能力也很出色。
对考试感受最深的是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某中学学习的李同学比较了两国的考试制度后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国内的高中学生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和历史九门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