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的考核机制
在北欧,教师的考核机制是怎么样的?评定职称需要什么条件呢?带着疑问,我们咨询了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士,他们却反问:“为什么要评职称?评价教师的意义何在?我们的老师都一样的好!”他们认为如果对自己教师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那教育就无从谈起,并重点向我们讲述了芬兰的教师考核情况。芬兰教育不评定等级的特色,师生一致。学校不给学生分等级,也不考核教师。
芬兰教育法规定: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有可能申请成为老师。对教师的学历及能力要求较高。被录取的未来教师都是表现最出色的,同时具备多种才能,以及强烈的教育使命感的优秀人才。教师们不问收获,只尽心把每个学生教好。
瑞典,一个从不要求师生争第一的国家,当其基础教育能力被评为国际前茅的时候,当瑞典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一位从事教育发展研究的教授说:“获奖,这绝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我们让学生快乐学习,要提升的是创新能力,我们绝不靠学术科目成绩取胜。”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四、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考察北欧学校的课堂时注意到,教学内容之浅令人难以置信: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中学高一的数学课教的是中国初一的一元两次方程;高二化学讲的是我们初三学的简单置换反应。但是,上文提及的李同学说,这并不意味着在这里学习比国内学习轻松!做物理、化学实验时,老师通常只提实验要求,具体的实验方案设计、流程安排等,都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只懂按照老师教的或教科书上写的依样画葫芦的中国学生会有无从下手之尴尬,但经过几番操作之后,李同学和她的中国同学都感到,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很大。
五、崇尚自然
考察期间,我们发现北欧人“遵循自然法则”的理念充分体现在教育体制方面。瑞典的基础教育,力求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不拔苗助长,也不压制。我们听到不少父母经常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不开心?”我们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某小学目睹了孩子们自由游戏、快乐学习的情景。羡慕之余,不禁心存疑惑:教育质量如何保证呢?从北欧社会的成就观照其教育,无疑,北欧教育是成功的。瑞典等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
回望欧洲教育的历史,可以看见卢梭、康德、夸美纽斯等伟大教育家、思想家的身影,也许他们生活的年代相隔久远,但某些教育主张却惊人一致,那就是信奉自然法则,遵循自然之道,顺其自然,尽量减少阻碍孩子自然发展的行为。这就是支撑北欧教育行为的理念和传统。瑞典的中学生,平均每周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为30个小时,学生的功课基本在学校便可以完成,学业并不重,而韩国中学生为50个小时,中国更是超过了55个小时。
今天的北欧教育,深受名家大师思想的滋养,遵循“自然法则”,信奉“自然教育”,已成为北欧人下意识的行为。他们认为自然力量永远在人的力量之上,给孩子们最宽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最人性的关爱才是好的教育,而不是成人主观意志下的强化训练和硬性塑造。
六、走进实践
北欧各国的中学十分注重学生生存、就业能力的培养。瑞典某中学最近开设了一门叫《花瓶故事》的选修课,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共有8周35个课时,要求学生先到生产工厂学习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流程,包括原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等;再到商业单位了解产品销售过程,包括运输、核定价格、办理出口报关手续等;最后研究一旦玻璃器皿被打碎后如何处理有利于保护环境。这门看似简单的课程综合了包括物理、化学、工艺美术、环保和对外贸易等在内的各方面知识,它不但是一次实践活动,还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是基于真实生活情景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学思想。我们从中需要学习与借鉴的,不是这个项目本身,而是蕴含在其背后的实践观与教学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增加的“综合实践课程”并不是对原有课程结构的简单加减,而是世界先进理念在课程改革中的反映,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新举措。期望以此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欧基础教育的成功实践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课程改革的目标既已确定,唯有砥砺前行。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