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首先,从两节课本身而言,就存在以下差别。
在课堂导入上,课例一用了惯用的图片导入法,学生已习以为常了。而课例二采用了简笔画,并设置了悬念,立刻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在快速阅读技能训练部分,课例一中我虽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却没有积极的引导学生执行,学生在无任何压力的宽松环境下慢慢进行快速阅读。课例二,我除了提出任务和要求之外,还给学生施加压力,营造了紧张竞赛的气氛,在这种众人竞争的压力下,所有同学都不甘示弱,不但能够很好的控制课堂节奏,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快速阅读的技巧,学生的参与度几乎是100%。
在精读训练部分,差别就更加明显了。课例一我采用的是传统单一的个别提问或全班提问的问答方式检测阅读情况,虽然教学任务按要求完成了,但是全班多少同学参与了?在参与的同学中有多少全部掌握了?有多少同学只是在滥竽充数?在答案公布之后,又有多少同学更改了自己的错误,真正掌握了呢?这一切情况都无法了解。在课例二,我抓住了学生贪玩、好斗的心理,采取了竞赛的方式,让沉闷的阅读回答问题变成趣味横生的抢答题。这部分的高效性非常明显。
写作训练部分,在课例一,我先提问,让学生回答,目的是给学生的写作提供灵感,听听别人想去迪士尼的原因,正好可以作为介绍迪士尼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个别基础弱的同学实在是觉得困难。针对同样的问题,在课例二中,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至少三点可写的内容,哪怕是基础弱的同学,也能得到组员的帮助而有内容可写。小组代表发言向全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帮助一些较弱的组获得写作内容。邀请一名能力较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写,能让全班参与作文批改,也能让基础最弱的同学有范文参照,减轻他们的压力,避免因不会而自我放弃。以上几项活动很好的解决了全班学生程度差异较大的问题,让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各取所需。
其次,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而言,也截然不同。
在课例一中,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始终处于一种懒懒散散的状态中,参与了课堂任务的也许只是几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多数学生更像是在“陪太子读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性不高,兴趣也不浓,自然学习效率也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也不可能好了。在课例二中,学生一开始就对老师的简笔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各种比赛,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的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带着目标去完成每一个任务。
此外,老师在这两节课中所起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在课例一中,老师始终是课堂的统治者,给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就是一味的服从,老师发令,学生照做,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没有任何自我。而在课例二中,老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带领着学生去思考,组织学生去参与,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思考着、参与着、体验着、收获着。
责任编辑 魏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