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协同化”为重点推进粤东西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一是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从2009年起,全面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通过省教育信息平台“粤教云”“广东省基础教育网”汇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免费送达粤东西北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有效解决了农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新等问题。二是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2009年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各地级市城区、县城所在地组织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采用“一帮一”形式,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帮扶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三是开展“送教下乡”专项行动。从2013年起,每年组织珠三角地区约400名优秀教师到粤东西北地区支教1年,省财政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工作经费支持。2016年,又首次组织开展“走进乡村教育”活动,全省选派近百名省级名师、名校长到粤东西北地区部分乡村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巡教讲学,“面对面”向乡村教师、校长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今后,“走进乡村教育”活动将对粤东西北地区各市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加强中职招生改革,实施“转移招生”,组织珠三角地区优质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粤东西北地区每年招收10万人以上,增加欠发达地区优质学位供给。
聚焦以质图强,实现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广东切实把内涵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积极深化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评价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1.坚持立德树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理服人、以文化人,切实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
2.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出台《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意见》,从2013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探索构建广东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地方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深圳市南山区被确立为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广州市、深圳市被确立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全面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实施“粤教云”项目,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提高。
3.打造广东特色学校
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多维度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档升级,打造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品牌。深圳市罗湖区在特色办学方面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国际教育、生命课堂、卓越绩效模式等“一校一特色”品牌彰显。珠海市金湾区依托航空产业蓬勃发展的优势,编写航空航天校本教材,一批中小学成立航模基地、航模兴趣小组,在全国航空科普和航模活动中获得各级奖项100多项,1所中学被评为全国航空特色示范学校。江门市新会区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生态教育三大品牌特色,涌现一批覆盖城乡的省市区知名特色校园,梁启超文化、新会葵艺、陈皮文化、蔡李佛武术文化等得到传承和发扬。
4.科学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评估
统筹规划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专业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依托省教育研究院成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承担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具体工作。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目前,广东已实现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全覆盖。
全省教育强镇达到1547个,占97%;教育强县(市、区)达到 124个,占93%;教育强市17 个,占81%。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39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7个,覆盖率分别占珠江三角洲的83%和78 %。一是标准化学校覆盖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