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受关注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飏研究员在报告中分析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面临的困难及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对策思路。李飏认为,目前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下我国的户籍制度,她建议积极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差异,以此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此外,她还建议政府加大财政帮扶力度,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并倡导学校和城市社区为随迁子女提供“市民化”社区教育服务,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城市公共精神文化需求。
中大教授谈学校教育改革引反思
关于学校教育改革问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朱新秤教授作了《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反思》报告,引起了现场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学校的运作都是受机械思维指导的,“教育系统就像一部大机器”,但进入21世纪以后,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在社会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样的学校教育的状况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应是一个人性化的学习场所。”朱新秤强调,“必须要把学校看作一个‘活的系统’,以‘活的思维’来引导学校的未来思维。”朱新秤认为,学校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应接纳多元智力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校还应强调共同愿景和合作,打破教师单独劳动的状态,强调教师的合作。
职业教育分会场:推进职教综合改革,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在职业教育主题研讨与焦点对话中,国家及省、市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学者,行业企业专家,以及职业院校代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指引下,围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针对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话题,与会者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及具体行业的发展情况出发,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策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刘立新博士在对英国、法国的传统学徒制和德国的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在我国开展产教融合的条件和路径,并提出产教协同的合作框架,建议从经济和教育两个领域出台相应政策,制定相应标准,提供保障。全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高级工程师认为,职业教育在考虑定位的时候,要强调行业产业政策、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发展战略、院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对职业的追求,真正做到“五维一体”。
围绕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话题,与会者从各省、市经验做法的角度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荣长海教授认为,改进整个教育体系、彻底理顺校企关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法。他说:“没有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就不能真正成为人力强国,也就不会有实实在在的现代化。”“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率先发展,整个教育系统僵化的结构就不会打破,‘钱学森之问’就没有正解。”引起了在场专家和教师的深深共鸣,其间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方展画教授认为,基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侧”、基于受教育者的发展诉求进行改革,应成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义。增强教育的“选择性”,增强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在今天应该格外受到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覃壮才研究员探讨了广西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解决生源问题、布局问题、中高职衔接问题、产教融合问题和普职融通问题的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