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1994年成为国内第一批接受体系化培训的蒙特梭利老师。1995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爱与自由”学校,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一学校的创立实属开创性的破冰之举。自此深耕教育20年。自2004年起,王树追随萨提亚、家庭系统排列、NLP、催眠等现代心理学流派的国际顶级大师,深入学习。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大领域的深厚沉淀,继而出版了《透析童年》一书,并创办自己的教育机构、家长学校、夏令营、生活艺术馆。
与强调知识灌输的儿童教育不同,王树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充分肯定每位儿童都拥有精神的种子,通过对儿童内在需求的关注,让身、心、灵得以协同发展,让孩子成为完整的自己,而非父母的复制品。教育者与父母,首先应该成为了解自己内心的成长者,其次是成为儿童成长的观察者,最后是完成与孩子的身心灵的“连结”。身心灵的“连结”,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层的沟通。这种深层次的沟通,即是教育的本质之一。
怀着对探索教育的兴趣,我们来到王树老师的办公室。王老师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畅谈教育理念。
广州中轴线的北端,天河北,繁华深重之地,高楼林立,琉璃闪烁,车水马龙。王树创办的心灵树生活艺术馆坐落其中,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意味。二三层的小楼,外墙油漆浅浅地剥落,阳光原本猛烈,照耀其上,竟然变得柔和,因为阳光在斑驳之间滋生了一丝时光流逝的意境。一段楼梯,一盆拐角处的多肉植物,一幅色彩静雅的画,短短几步行程,心灵树生活艺术馆,便悠然展现出物质之外的空灵面目。
王老师的办公室布置得颇有藏地风情,唐卡、藏族风格的桌椅柜子,上面端放着的也是藏传佛教的一些器件……这与她个人对于藏地文化的喜好有关。办公室有一扇落地大窗户,盛夏的阳光射进来,光亮透明,但是不热,因为开了空调。放眼望出去,是一个楼顶平台,搭了一座古典小亭子,亭子附近有鱼池假山,假山上几缕青草,带来一丝鲜活气息。视线再伸远,便是体育中心大大的足球场,人工假草,一年四季绿茵茵的。更远处,则是天河区高耸的楼宇,光鲜靓丽,刺入天际。隔着一张宽阔的木桌,王树老师自然落座,整个人沐浴在光明之中,她的脸上悄然隐藏着笑意。她说,我喜欢阳光,习惯了在阳光下阅读,写字,工作……
困惑之源:关于童年的双面记忆
说起童年,王老师沉浸在美好的画面中。
王老师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宁夏,一个比较特别的家庭。说到特别,可能在于家里的气氛,在那个年代、在那样一个闭塞的小地方,她成长的家竟然能够有一种相对开放和西式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