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客观规律,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伊始,东莞历经30多年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其崛起的速度与成果,令世人惊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其区域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教育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客观地看,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化进程过快背景下治理能力现代化经验的相对欠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亟需明晰,社会及家长对高水平教育的强烈需求与学校内涵提升的渐进过程冲突日益加剧,这种种矛盾令到东莞诸多镇域的普通中小学在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现实与愿景之中备受煎熬。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一起把眼光聚焦到东莞市大朗镇长塘小学,感受她近几年努力转型的脉动与思考,梳理她近几年内涵发展的思路与轨迹,对于我省广大农村小学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发展,无疑具有非常典型的示范意义。
追问:转型的内容选择
长塘小学,原属于大朗镇长塘村的村办小学,后来在由三级办学改为两级办学后,归属大朗镇宣传教育文体局管辖。几年前的长塘小学,环境设备一般,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薄弱,教师观念和教育思想保守,教师队伍亟待提升。现实的困境亟待突破,学校转型的需要日益迫切。但如何转型?转型的具体内容应该包含哪些?具体路径如何选择?这些问题的明晰、研究、应对与解决,成为长塘教育人最是关切的现实命题。
“为了厘清这个问题,我不断地研究国内外教育思想,研究国家对教育的要求,走访了国内许多有名的专家。研究人的发展需求,研究教育本身的规律,经常会设想理想中的长塘小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这里,教师、学生应该过什么样的校园生活,学校的教育生态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想:社会在转型,经济发展方式也在转型,农村也正在向城市化转型,那么农村教育就应该向城市小学转型,这一思想确定后。我就把教育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管理模式、育人模式、课程设计、课堂结构、教学内容等等作为农村小学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农村的孩子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在农村也能享受城市孩子的优质教育。”长塘小学校长梁小平对于当时的思考这样描述。
理念要重建。与时俱进,紧跟直到适当超越大朗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由农村小学向城市小学转型,在思想观念上,要彻底摒弃教育的功利性,要从追求“成功”,走向追求“成长”,最终走向追求“幸福”,为此,学校提出了“绿色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发展理念;在质量追求上,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做到从追求“分数”走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摒弃工业化的育人方式,从强调共性、过度控制,走向自主选择,走向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学校内部管理上,从“入行”管理走向“入心”管理,从局部思考走向整体构建,从碎片化管理走向系统化管理;德育从生活入手,走向三生教育,即: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
课程要重构。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最终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因此,学校转型,课程必须重构,课程建设要从整齐划一的地方课程走向开放性的学校课堂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