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的观课与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课例研讨活动的主要抓手。我曾被公派留学日本两年,近年来,也数次赴日本中小学考察交流,主动与被邀请到日本新泻大学附中、上越教育大学附中、新泻市三和村立三和中学等中小学观评课,感受到别样的日本观评课文化。
“授业研究”:提升观评课质量的“前站”
日本学者认为,要真正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教师必须要积累上百次的教学观摩,并在每次观摩后进行两小时左右的教案研究讨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他们认为,教师必须开展日常的教学研究,必须要强化教学后的反思。
据我了解,在日本未进行“授业研究”之前,日本中小学教师大多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上,即花上几天时间在研究课前的教案,而课后的研究往往草草收场。因为,他们研究的目的仅在追求“优良教学”,研究的方法则受到“假设—验证”的模式所支配。为此,日本学者认为,在以创造“学习”为目的的教案研究中,缜密地研究课堂中的事件才是课堂研究的要义。
何谓“授业研究”?日本知名学者、学习院大学左藤学教授将“授业研究”概述为:这是以学校为主要进修场所,以教师为主要进修单元,是草根模式的、教师焦点的、合作实施的、实践导向的,其最终目标是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提高课程和教学品质。在他看来,因为教师参与了“授业研究”,所以教师不再是“斯金纳箱中的白老鼠”,教师自己就是斯金纳,自己做研究。这样,教师就是研究者,教室就是实验室,而学校就成为课程改革中心了。
史蒂文森等著的《学习的差距》一书对日本“授业研究”做了如下描述:日本教师从一入职开始,就被要求和其他教师密切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他们认为老教师有责任带年轻教师。校长组织教师开会讨论教学方法。除了校内研讨之外,也有地区性的教研组织会议。教师们备课也是集体进行的,备完一节课后,备课组里的一位教师就会在班上试教,其他教师观课,发现问题后再一起讨论改进。他们还会请外校的教师观课评课,评课中获得高分的教师会获得奖励。
左藤学评课“三原则”:评课实践的理论基石
与我国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评课一样,过去的日本中小学校内评课,主要是观摩者针对执教者教学进行点评与提出建议。在左藤学教授看来,这种方式应当从根本上进行纠正。他认为,假定观摩者针对某个教学情境中执教者的“教法”建议另一种“教法”,这种建议有什么意义呢?仅仅是提供了观摩者自己的“教法”而已。
以往的日本中小学校内评课,话题的焦点多为教材的处理和教师的教法。因此,“怎样教”构成了校内研讨的主要话题。针对出现的此种现象,左藤学教授提出了他的“同僚性”校内评课“三原则”:第一,研讨的对象不是放在“应该如何教”的问题上,而是基于课堂所发生的事实。教学研讨的目的不是“创造优良的教案”,而在于“创造互学关系”与“实现优质学习”。应讨论“孩子在哪些方面学习成立,在哪些方面出现瓶颈”。讨论的中心不在于对教材的解释与评论教师教学技术的高下,而是基于课堂中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具体事实。正是这种具有缜密性、准确性与丰富性的研讨过程,才可能奠定创造性教学的基础。第二,在研讨中,观摩者不是提出对执教者的“建言”,而是阐述自己在观摩了这节课之后“学到了什么”,透过多样心得交流来相互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