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调查,绘制了调查表,动手制作出饭团、炒饭、驴打滚等美食。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稻米美食,我们心里乐开了花。我们还绘制了思维导图,了解了水稻的作用。针对班级中午经常有剩饭剩菜的现象,我们小组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剩饭和剩菜合在一起,加上一些海苔碎,做成美味的寿司和饭团。哈哈,真是变废为宝啊!(丁锦辉)
我们小组拿着笔记本和相机在博物馆里边观察,边记录,格外细心地注意每一个展品和说明。参观结束后,刘老师教我们如何做时间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第一次用画画的方式把一段很长的历史串了起来。从新石器时期海安青墩遗址发现的碳化稻米,到近现代的农业发展,五千多年稻谷的变化过程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了这个时间轴上,让我们不觉惊叹。这次活动让我们从书本走出来,走进了博物馆,亲眼看到历史,亲手触摸到历史,激烈地讨论,最后形成了统一的意见,比我们坐在课堂里读着课本里的文字更有趣,获益更多。真希望能把课堂搬进大自然!(徐静暄)
我们小组走进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采访了农植物学专家陈美丽博士。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水稻的历史以及水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特别是袁隆平爷爷研究并推广的海水稻对我们南通地区有多么大的价值。2021年,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高标准建设稻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水稻种植面积达6.8万亩。2021年,全镇两季粮食产量分别突破427公斤、686公斤,创历史新高。采访过后,我们小组还集体研究了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袁隆平爷爷曾经说过:“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从这位科学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勇于创新,才会有新发展。(陈祉羽)
综合实践活动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程的实施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形成有意义的价值体验,树立责任担当,提升社会责任感。虽然课堂上的活动告一段落,但对稻谷的研究还未停止,稻谷世界里的奥秘还等着孩子们继续探究。
稻田里飞出金色的歌,这是一首丰收的歌,是一首快乐的歌。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我也有了不少感悟:以前我只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活动的设计,开展一个活动学生能写好几篇作文,而这次比赛让我重新规划自己的活动设计,活动不仅限于课堂上,我们还走向广阔的田野,家校携手,让整个综合实践活动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正如活动结束后,学生唐果所说:“凝望稻米种植的历史时间轴直至今天的万亩良田,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文字里和丰收的场景背后都是历代农民的辛劳与智慧。耕地插秧,汗水浇灌了稻田;虫害管理,忧愁与焦心占满了心田。 这让我明白每粒稻米都是辛劳的结晶,我们要珍惜粮食;有耕耘才会有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与儿童同频共振,才能扎实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