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发表的不看;教育发达省份的优先看……
如何看?先下载打印,再边看边批注,最后放到我课堂设计的大框架里面,让“他智”来丰富我课堂设计的细节,而不是成为我的框架——那样就涉嫌抄袭了。除此以外,也永远成为不了真正的自己。
但是,一份好的教学设计并不一定自然产生一个好的事实课堂,如同好的作战方案并不一定带来一场战役的胜利,这也关乎你的第二个疑问。越是好的课堂,越具有个性化特征,北京的王君老师那种纵横捭阖不是一般人能模仿的;浙江的肖培东老师文字里的美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的;包括我课堂上持续的追问,也是需要历练的。“仿课”,基本都会失败;如果能成功,基本上被仿的课本来也就是“流水线”的产物。
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时候,已经作了适合性选择了,为什么在实施的时候还是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呢?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我们把“金陵十二钗”最美的五官组合成一个人,那大概也不能称作“美女”的。更重要的是,好课是个系统,看上去很“巧妙”的某个细节,其实前面是有若干铺垫的,也会为下面的学习蓄势。“横截面”必然缺少完整性。
好的教学设计,在武功里面属于“招式”,而课堂教学是“招式”与“内功”共同作用的结果,令狐冲的“独孤九剑”直到他练了“易筋经”后才异彩大放。
回答了前两个问题,第三个疑问也解决了一半了,在回答“如何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前,我还是要先泼瓢冷水:教学风格是一辈子的事情,万不可急于求成,为“风格”而“风格”。专业成长一般要经历“站稳课堂”“站好课堂”“站优课堂”后,最后才能形成“风格课堂”。并且不同时期,需要修炼的内容与重要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这四段经历,有统计显示,站稳课堂一般需要3-5年;站好课堂一般需要5-10年,大部分教师“到此为止”了;站优课堂一般需要10-15年,仅有20%的人能抵达;风格课堂则需要15年以上,这属于优秀的少数。当然,这一过程不是自然、线性地产生的,而是需要做四件事:专业实践、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
专业实践,上家常课、公开课、听课、评课、编写校本作业等;专业阅读,选择有关的专业书籍(文本解读、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论等)进行阅读;专业写作,写教学反思、论文、随笔、论著等;专业交往,集体备课、听专家报告、课题研究、参加学术组织等。
据李海林教授调查,站稳课堂、站好课堂阶段,是职业的第一次发展,此阶段专业实践是非常有效的,而专业阅读则基本无效;站优课堂、风格课堂阶段,是职业的第二次发展,此时专业实践基本无效,专业阅读上升为非常有效。两次发展,专业写作、专业交往都属于一般有效。
所以,如果崔老师还处在第一发展阶段,请上好每一节课,设计好每一份作业,听好每一节课,参加好每一次集体备课。还有一点很重要,作为语文老师,不要忘记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创作一定量的文学作品。王君、肖培东都是散文高手。
当下,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行了,大单元、大观念、大任务、大情境、大结构是语文新课堂的标志,这是挑战,更是机遇。课堂,要减灭罗杰斯所言的“课堂观光者”,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激发出指向深度学习的高品质学习设计,寻找到你自己专业成长的实践样式。
课堂藏着民族的未来,所有的付出都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我们需要有新的突破,而不是自我设限,要走出封闭型心理结构,以开放的姿势冲破自己的天花板,去迎接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人能挡住你前进的脚步,除了你自己!
是以回复,仅供参考。
(解答人:福建厦门市新教育学校 特级教师王益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