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新国
我的线上阅读,大致有两个界点:2002年和2010年。2002年那时单位装了网线,我开始了网民生活。2010年我买了个智能手机,开始阅读网络文章。线上阅读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文学,二是教育。相对来说,文学的阅读时间要长很多,那是因为几乎每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学生都有一个文学梦。近些年,我慢慢将阅读重心转到专业阅读上,关注教育教学的多一些。
一、线上文学阅读
线上的文学阅读,主要是各大报纸的副刊、时评等。虽然一直有个文学梦,但由于天资有限、业余时间有限,只是奢求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文章,于是,线上阅读局限于碎片化的小文章。古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的这些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习、模仿,然后尝试创作。虽然有人教导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建议我读名著,可惜我是近几年才真正领会这个道理。
在线上阅读中,我研究报刊的风格和品味,当然,也是向别人学习,寻找灵感。一般先从本地的报纸开始,再读外地的报纸。如果遇到征文,就积极投稿,因为那是破冰的最好机会。比如本地报纸《羊城晚报》的“花地”版,《广州日报》的“闲情”版(后改为“每日闲情”版),《南方日报》的“闲趣”版(如今只剩下“海风”版)、《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版等等,都是我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一般看别人写些什么题材,怎么写,然后自己尝试写。这近似于一种以读促写。没办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爱好写作有时候也是很孤独的。在广州这个快节奏的大城市,身边爱好写作的人少之又少。虽然在报刊上经常碰见同行,但在生活中缺少交流的机会。其实,即便有同道者,写作也不是从他人那里获悉几个“秘诀”就可以奏效的。我在近30年的业余写作中,真正体会了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话的深意:“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闲聊的时间都用在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