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上。”
近30年的写作,也让我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作品,虽然高质量的不多,但足以娱己,偶尔娱人。
二、非虚构阅读和写作
我觉得很有必要单独说说非虚构阅读和写作。早些年,一些同事读了我的文章,说像西北的作家,非常朴实。我觉得那既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谬赞——我哪里能与那些著名的作家相提并论呢?但不得不说,他们的确感悟到了我文章的风格:擅长写实际,不善虚构,语言质朴。
或许,无意中我的写作暗合了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一种文体,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南方都市报》就开辟了“城市笔记”栏目,只是因为是纸媒,关注度有限罢了,而我一直在关注和阅读。近些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非虚构写作空前兴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对非虚构作品关注得越来越多。一些报刊专门辟出栏目来刊登非虚构作品,一些做非虚构作品的微信公众号也相继出现了,比如“在人间”“真实故事计划”等。
2015年前后,两篇回乡笔记引发了公众对非虚构作品的阅读高潮。上海交大博士王磊阳的回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和广东金融学院黄灯教授2016年春节的回乡笔记《一个农村博士媳妇的乡村图景》,两篇文章引发了网络对回乡笔记的热捧,达到了一种“刷屏”的高度,据说黄灯教授的文章点击率高达10万+。因为两位作者与我都有点关系——王磊阳是我的老乡,他写的是我家乡的生活;黄灯老师是我大学同学的妻子,我对非虚构关注得更多一点。我曾经请黄灯教授到我们学校给学生开讲座,事后带领学生参加南方都市报组织的几届“南都杯”非虚构写作活动。后来,我校有多名学生在“南都杯”非虚构写作中获奖,可以说,这是带领学生进行非虚构作品线上线下阅读取得的一点可喜的收获,大大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他们成长的信心。
迄今为止,我一直关注《南方都市报》“城市笔记”栏目。最近几年,我采访过一些人,发表了几篇非虚构作品,有篇文章被报纸放到它们的自媒体上,阅读量多达四万,有媒体想联系主人公进行采访,主人公差一点因那篇文章成为一个小网红,但后因主人公拒绝接受采访而作罢。但我看到了线上传播的威力。
在非虚构写作上的一点成功,让我开始思考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我大胆设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让学生在非虚构写作中培养写作兴趣,懂得欣赏非虚构作品,进而尝试简单的非虚构写作,然后从非虚构作品阅读与写作走向虚构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我努力尝试这样的写作教学路径,收效还不错。学生偶有作品发表或者获奖,有时还能得到一些小小的奖励,他们非常高兴,而命题作文的水平也逐步提高。我相信,这是他们成长经历中值得特别记忆的一件事,也是我进行作文教学改革的一大收效。
三、线上教育教学阅读
大概几年前,朋友向我推荐了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李镇西的公众号“镇西茶馆”,我一直坚持阅读,并接受了他的爱心教育思想。李老师几年前退休了,但仍然从事新教育推广工作。他几乎每天都更新自己的公众号,通过系统的阅读,我了解了他的教育经历、教育思想,深深为这位有着“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之誉的教育家所折服。他的爱心教育理念、当班主任的技巧,他带学生阅读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前年,退休后的他特意回成都给往届学生重上了一堂语文课:《一碗阳春面》。我在网上观摩,有幸目睹名师的风采,领略了李老师驾驭课堂、解读小说文本、示范阅读等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事后,我还写了一篇观后感寄给李老师,没想到他在百忙之中回信鼓励我、祝福我。
几年阅读“镇西茶馆”,除了教育教学上的收获,我也深深为李老师在教育上勤勉钻研的精神所感动,为此,我买了他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等一系列著作,进一步阅读、学习。
我阅读比较多的另一位公众号作者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老师王开东。王老师同样非常勤勉,他的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