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随着孩子的出生,长辈的年龄渐长,中年生活的一地鸡毛让我们的时间变得愈发珍贵与稀少。可是,难道这种共读的畅快感,参与者的若有所思,一个个灵感的迸发,抵不过这过程的辛苦付出吗?
参与一次线上读书分享会,难,却也不难。但它的组织、形式与特点,一定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在一本又一本书的交流中逐渐完善的。跟外在的成本相比,追求智慧疆域的拓广,保护有趣灵魂的成长,才是每次活动最大的投入。
未竟的回响:后疫情时代的读书样态
7月,第二期温州教育未来读书会也如期开始了,这次的主题是“像唐诗一样生活”,由两位老师分享《杜甫传》与《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唐诗二十家》。相较第一期,这一期的两本书增加了更多的诗意气息。活动的组织者林日正老师曾跟我提到,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规劝后辈的一段话让他印象深刻。“除了力所能及的公益及自保,尽快平静心情,该做什么做什么(比如读书或撰写博士论文)。吸取我们这一代教训,或三月或两年或十年,不断激动、惶恐与抱怨,等到事情过去了,会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于是,加快文化的普适度与常态化,让更多人恢复生活的诗性节奏,也成了他一直的愿望,而线上的共读正是他认为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
现在国内每年新书产量都十分惊人,有时置身书海,我们经常感到茫然无措。即使有时在电商平台买书,大数据会因为我们的购物历史与偏好给我们推送“猜你喜欢”,但算法控制下的口味难免让我们的阅读愈发狭窄而走入信息茧房。所以,温州教育未来读书会的策划者们还将推出适合教育人阅读的书单指南,他们想用一份有温度的指南重建文学阅读与更广阔人文社科视野的联系。
读书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阅读能让人从忙碌的庸常里停下脚步,抬头望远,看看别人的经历与经验。当“静心读书”成为教育者与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方式,当更多人在“线上共读”中尝到甜头,日常生活就会泛出微小却持久的光芒。在文学已死的年代里,这样一群爱阅读的温州教育人,希望能一直将行走在由读书铺设的文化地图上,让知识、情绪和社会的摩擦继续生火、继续烛亮。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