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欢迎,具体详见今年招生简章。’……陆续收到的一些非常简短的回复,让我开始自我怀疑。‘乐观的心态是成功的开始’,吉田医生又在书中告诉我这个道理。于是我抛开了唯结果的桎梏,一意孤行地开启了孤独的考博之旅。我学着吉田医生调整了作息时间,将黄金的工作时间移到晚上9点到凌晨1点,利用这个无人干扰的时间阅读专业书籍、写研究计划;我努力聚焦于自己做的事情上,让周围的噪音自动消失,在每个工作的间隙背英语单词、听网课。我按着吉田医生曾经走过的路子,尝试踏出微小却具体的一步又一步……”
隔着屏幕,我和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分享着自己的阅读感受与真实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到屏幕上越来越多的同仁给我点赞、撒花,开始的紧张、不安也因此而消失不见。此前在温州文化驿站参加的阅读会,参与人数最多也就是百人,这场线上直播在开始十几分钟后就吸引了近300人,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我曾坚持认为,只有纸质书在线下的阅读与传播最抚尘世人心,殊不知,时代更迭早已带来了新的阅读形式。线上的阅读分享,同样以审美的方式,让我们彼此的灵魂受到涤荡与震动。
社群交流:以共读打开心灵密码
一人行路,心无旁骛;众人行远,守望相助。如果说,个体阅读得到的是阅读的第一层感悟,那么深度阅读更像是一把竖放的尺子,深浅因人而异,因领域而异。在我的分享过后,魏智渊老师作为嘉宾,和我作了对话连线。线上的读书分享,让专家从书中走到现实成为可能,我在尝试照亮他人的同时,也在被他人点亮着。“你阅读的这本书和你自己的故事都让我很感动。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时间管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魏老师这样问我,我竟一时语塞,我想说,时间管理好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又觉得这样的回答并未抵达它的实质。
魏智渊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其实,对时间的管理就是对自己精力的管理,我们一线教师在学习吉田医生形而下的方法之外,更应看到她乐观、探索、丰富的精神世界。你之所以能够演习她的经验而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也正因为习得了将核心时间、核心事件进行分类整理的做法,从而在自我寻觅中产生最大的效能感和价值感。的确,时刻对未知生活做好体验的准备,生活才能像骑自行车一样稳步前行。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生发出个体的不同经验,当我们的生存力与现实困境产生冲突时,二者间巨大的张力就会推动我们在阅读里寻找力量。魏老师说的这个自我寻觅的过程应该就是我们让阅读走向知性的过程。
会前有准备,会上有交流,会后有收获,是我们温州教育未来读书会默认的“约法三章”。一些官方的读书会,往往喜欢请各类名师专家,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推荐书籍,虽然现场也不乏提问与回答,但总给人单向传播的意味。我观察线下读书会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朱熹说的“耳学”:“今人耳学,都不将心究索,难与论是非也。”而参与这场线上读书会的伙伴们,只带耳朵是不够的,还要选择看过本场分享的主题书之一并发言。在这个场域里,没有所谓讲者、听者之间的区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立表达的个体。
在自由交流环节,来自海岛洞头一中的达文园老师,在钉钉群的屏幕上打上了这样一段话:“金铭老师,谢谢你!你的分享让我感受到了来自行动的真实力量。我曾经认为现实充满了缺陷和羁绊,纸面上的理想仿佛永远不可企及,但你今天的读书分享,恰如灯盏,令人心向往之。原来所有真实的成长,都来自于直面问题的挑战与登攀,都来自于时间暗处的坚持与积累。你让我看到了生活中需要的目标感,我也将在不断平衡中继续前进。小伙伴,一起加油!”看完他的留言,我一时热泪盈眶,我只感觉那块一直压在心头的坚冰,此时化作泪水涌了出来。那些无数个自我怀疑的深夜,永远背不完英语的焦躁,无数次推翻论文结构的茫然,以及临考前仍然一团乱麻的教育学名词,未知的读博生活的压力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找到了倾泻口。曾经我们追求阅读的千人千面,但阅读的分享未尝不在追求一种共识的达成。这种分享后对彼岸世界的抵达,不再是一种文青浪漫、随性的遐想,更饱含了诉说者与倾听者各自独立、审慎的专业思考。
会后有一些老师私信我,问我参与这样一场线上读书会要花费多少时间。我就总结了八个字:“最小成本,最大乐趣。”我从来认为一项自发性的集体事业要想持久进行,一定要将成本降到最低。这次参与线上读书会的时间投入成本小么?也不小。从选书、评书、确定主题,再到ppt制作、文稿成形、线上讨论,加上会后整理复盘、参与发布公众号……我大约花费了27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最要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