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挥
一、热衷于推荐“必读”书目、荐书
老舍在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说:“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话里说得很明白,就是我的阅读我做主,根本就没荐书什么事,不吃“必读”的那一套。其实,当代也有人反感这股愈演愈烈的荐书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专门写了一份“不必读”书单与热门推荐对冲,给荐书热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可谓“直冷”。这份“不必读”书单看上去也很有道理。这使我想到,“必读”推荐之类的东西也就那么回事,看看就得了,千万不要太当真。对于动辄冠以“必读”字眼的书目推荐,我的看法是,无论出自什么人之口,无论什么理由,一定要经过理性的审视。很多煞有介事的“必读”推荐,背后不过是名人站台、生意唱戏,是学术包装的一种商业行为,姑妄听之可矣。哪个读书成功的孩子,他们丰富的阅读史是靠别人拟定好阅读规划获得的?
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读书的推动,需要的是冷功夫而不是热推介。
二、读书上操心过多
具体表现为:1.看不得学生阅读行为上的幼稚表现,在阅读上抑制不住替代的冲动。2.常常对学生不爱读书生出标牌式抱怨:现在的学生就是不读书!3.总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想法和错觉,并为此产生阅读焦虑。4.为达到让学生读书的目的,夸大读书的作用。5.在阅读上咋咋呼呼,运动式推广读书。对阅读倡导带来的推动作用太过理想化,给予太多幻想。
操心过多的后果就是产生怕学生读得浅、读相难看的心理障碍。对学生读得“幼稚”看不下去,急于把大人阅读的“高明”灌输给孩子,不符合的就认定为阅读缺失、阅读低下,忍不住要跳出来指手画脚,想当然认为大人有的阅读体会和程度学生也应该具有,在读书的“深浅”上操心过多。殊不知,阅读这事,老师的就是老师的,学生的就是学生的。读得深也是老师的,读得浅也是学生的。
读书上的很多事要看到本质。阅读上的焦虑,表面看缘于一个看上去顺理成章的逻辑:学生不爱读书——读书又是如此重要,关涉语文,关涉人生,关涉成长——这怎不让人焦虑?善良的人们因此也就认可阅读焦虑的泛滥。不过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这个逻辑链里,哪一环最关键?读书的重要性这一环!而正是这一环很多时候被人拿来利用去制造、贩卖阅读焦虑。你还没打算做什么,就有一通铺天盖地的阅读强调、阅读呼吁,中间夹杂着各种剖心掏肺甚至是危言耸听,比如“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曾读过的书”“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读一流的书”“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个时刻给你回报”“读懂文本为一切学问之关键”“语文老师心中的痛,阅读比上课更管用”“学语文是为你一生打底子”“生命因阅读而浩大”等。糙一点的、直奔“主题”的,如“每年只读8本书,你的孩子将被高考淘汰”“再不阅读,连试卷都做不完,还谈什么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阅读的重要性,绝对超乎你想象”“教育最大问题是不读书”等。
最夸张的是这个说法:新教改后,你的孩子已欠下100万字的阅读“债”。这些看似满腔热情、饱含情怀的助读“金句”表面上是对读书的发现和热心,实则却是读书的祸害和毒药,不仅没有增加学生对阅读的亲近,反而制造了阅读的疏隔。这些对阅读的呼吁,事实上营造了阅读的危机:打着重视阅读的名义,制造更大的恐慌,并最终把这种恐慌变现为自己的收益。每一次这样的鼓吹,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阴影。上次的不安还未了,下一个不安又在下一个热点来临时被点燃:1.我没读到人家说的那么多书怎么办?2.我没读到人家说的那种境界,获得那种收获怎么办?3.我错过了所谓的阅读的关键期怎么办……基础教育的名著阅读,就陷入了这些人鼓噪的亢奋中。阅读建议,什么人都可以介入进来,都能说上两句,都能留下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