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检测的目的,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规律深入探寻的兴趣,以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第21课《古诗三首》是三首关于景物描写的诗歌,但表达的感情与意境却各不相同。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抓住“景语表达情语”这一借景抒情法,设计如下课堂作业:
以下练习二选一:
1. 请选课文中的一首诗,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把诗人的心情与当时的情境写清楚。
2. 请选课文中的一首诗,想象画面,联想生活事物、境遇,写一首意境相近的现代诗,题目自拟。
这两道题展现知识的梯度性,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作业的分层要求。不拘泥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大语文观把学生引向更深层次的表达与更深远的学习,立足教材,深度引领。
发展思维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关注教材容易忽略的潜在资源,关注学生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资源,基于课堂学习的迁移实践、思维提升、品质塑造,达成支持自我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不断建构的目的。教师应多设计开放式答案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尊重见解,互相交流,追求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四、 拓展阅读:立足教材,延展宽度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谈读书的单元。本单元口语交际部分是要求学生搜集并整理阅读过的书籍中喜欢的人物信息。
在开学初,笔者就发动学生阅读《西游记》。每次阅读完章节后,做好人物的信息卡片。等到学习第八单元时,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的人物分类整理整本书的重要人物信息。让学生从关注书籍中的某一个人物,拓展到关注其他重要人物,延展学生对整本书的认知深度,同时也延展学生思维的宽度。
紧紧围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延展宽度”四个方向设计作业,不断地深化课堂改革,立足教材、夯实基础,超越教材、引领深度,延展宽度,在减少家庭作业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应提高课堂质量,精设精炼,不断研磨教材,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的适量课堂作业,力求高效高质。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
实习编辑 陈国菲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