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脆跳过不教等情况。
二、班级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激发合唱兴趣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播放他们喜欢的合唱歌曲
很多经典的合唱作品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改编而成,当学生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倍感亲切、心情兴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发现这首作品和之前听到的不完全相同,多声部的和声效果更动听,从而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可以在每节音乐课开始前几分钟,播放童声合唱视频。学生可以从视频中更直观地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2)基于学情,设置教学目标,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对学生情况做简要分析,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目标。对于音乐基础较差的班级,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合唱选材从简单、从兴趣着手,再根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对合唱部分的低声部进行改编或选择简单的一两个乐句进行教学,随着学生合唱水平的提升,增加难度,或者学生唱高声部,老师唱低声部,初步体验二声部合唱,以此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从改编的本土童谣入手,激发合唱兴趣
粤北山区优秀的地方特色音乐资源非常丰富。把地方童谣改编成简单的二声部合唱,用方言歌唱,既激发学生对家乡音乐文化的自豪感,也能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带动学生合唱积极性。如笔者所在地区的童谣《月光光》《当红军歌》等,经课题组老师改编,学生用方言合唱,学生学得很有乐趣。
2. 重视班级合唱的基础能力训练
(1)科学正确的发声训练
正确的发声方法和状态是提高音准的前提条件。合唱是以高位置科学发声方法为基础,在训练时,针对学生气息浅、吸气抬肩等错误呼吸方法,采用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如“打哈欠”“闻花香”等。平时注重教学中的点滴渗透,每节音乐课都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和声练习。
(2)循序渐进的音准训练
音准训练是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是音高听辨训练,从听单音开始,在一个八度内,老师弹一个音,学生轻声模唱一个音,及时纠正,反复训练。接着进行自然音阶上下行的练唱,采用跟琴模唱音阶—清唱音阶—校对音准的顺序,循环练习。音程练习是巩固音准的重要方法。当音程音准基本达到要求后,就可以分两个声部进入三度或六度音程的声部和声练习。
(3)由易到难的节奏训练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这不仅是合唱教学训练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掌握音乐节奏的重要途径。进行基本的节奏型训练,再进行不同时值的符点节奏、切分音节奏等较难掌握的节奏型训练;由单声部节奏训练,再到卡农节奏训练,最后二声部节奏训练。这种由浅入深的训练方法适合帮助班级合唱中基础较弱的学生。
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基于教材,编写发声练习曲,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发声练习,完成练习后,再逐步地加入完整的高低声部旋律合唱,变繁为简,由易到难;先低后高,指导学生先学习低声部演唱,掌握了低声部演唱后,再学习高声部演唱,最后合唱;循序渐进,在学生熟练演唱各部分的基础上,采用学生的歌声与老师的琴声合、高声部歌声与低声部小器乐合、师生合唱、生生合唱、部分合唱、最后整体合唱的方法自然过渡,层层递进,最后达到完美的和声效果;使用竖笛、口风琴、葫芦丝等器乐进行辅助教学,促进声部和谐。
4. 采用班级合唱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导听与感受—初探与激趣—学唱与探究—突破与提升”四步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步,教师指导学生对合唱作品有效聆听,引导学生关注合唱作品的二声部特点,建立和声感;第二步,在合唱难点部分的各声部中提取“骨干音”后,完成仅有“骨干音”组成的简单二声部发声练习,接着对“骨干音”进行丰富充实,完成整个合唱难点的学习;第三步,分声部学习,学会各自声部后,采取分声部无伴奏演唱的方法,另一声部聆听,引导学生从音准、音色、节奏、情感表现力等方面去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去解决和改进;第四步,在前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反思和总结,突破难点,完善歌曲展现。
班级合唱教学需要音乐老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坚持不懈地投身其中,带领学生在和声中享受合唱的乐趣,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46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南雄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