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的方法在动。”或许,作为美学家的朱先生看问题一向比较理性,他认为,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更要能够感。“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朱先生甚至直言:“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读朱先生的书,我们能感受到理性和智慧之美,它教我们首先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要青年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和创造。这于极端苦闷中的青年不啻为一支清醒剂。
关于这类话题,作为艺术家的蒋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能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间,美怎么进来呢?”“我有时希望自己是一只空着的杯子。空着,才能渴望;空着,才有期待;空着,才会被充满。”蒋先生甚至从人的味觉去感受:“从童年甜味中学习了幸福的向往,从青春期的青涩少年时代,学习了失落、忧伤,感受到酸的味觉中悠长的孤独。”他自信地宣告:“沉默使我听到最美丽的心事。”孤独并不可怕。
在诗人里尔克看来:“生命无时不需要生长,而外边却不永远是日光和温暖的风。他们要担当许多的寒冷和无情、淡漠和误解。”所以,青年所有的孤独遭遇都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
寂寞恰恰是里尔克在信里说得最多的词语。他告诫青年诗人:“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远离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在少数的事物里延绵着我们所爱的永恒和我们轻轻地分担着的寂寞。”“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时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居于寂寞,像人们在儿童时那样寂寞。”“在寂寞中你不要彷徨迷惑,由于你自身内有一些愿望要从寂寞里脱身。”“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他甚至决绝地要求青年诗人要“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中。”
啊,寂寞,或许是青年最常遭遇的境况,更是敏感的诗人最常处的状态。诗人写道:“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就更好地保护它,它也就更多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命运。”但是,当青年一再提及这些,诗人反问道:“为什么你要把一种不安、一种痛苦、一种忧郁置于你的生活之外呢。”最后,里尔克给出了自己作为诗人的建议——“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这些都是诗意而深刻的言语,也是诗人自身最深切的体悟。在我看来,关于寂寞,没有比里尔克谈得更好的了。
二、阅读的故事
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青年亦是如此。古今中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谈过此类话题,各有见地。朱光潜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但是作为过来人的朱先生也知道,阅读也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要有有效可行的指引才行。所以,他进一步指出:“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有兴趣才可以持续,而且,“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朱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忠告:“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在他看来,“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甚至,朱先生还提出了具体的读书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于阅读而言,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蒋勋先生虽然没有正面谈及阅读的问题,但实际上作为艺术家的视角,用人本身具有的诸多感官功能去感知艺术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读书,此谓通感。我们用视觉去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