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特别是MOOCs(慕课)等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影响,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探索建立“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模式,开发有特色、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名师课程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七)以深入实施“强师工程”为重点,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1. 深化“强师工程”制度建设。认真总结“强师工程”实施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坚持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对各地各学校的协调指导,统筹推进“强师工程”。
2. 突出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学前教育和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紧缺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完善县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健全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岗位津贴制度。
3. 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加大高校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师的培育力度。
4. 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和高校副教授评审权审批改革工作。统筹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
(八)以强化督导检查为重点,大力推进各地各校“创强争先”工作。
1. 完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及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督政、督学和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着力开展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工作,修订完善教育“创强争先”督导验收指标体系,强化教育“创强争先”督前检查和整改情况抽查、核实工作,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创强争先”年度工作目标。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工作。建立和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完善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广东特色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和年度公告制度。认真扎实地做好PISA2015测试各项工作。
2. 认真办好2014年教育民生实事。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省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700元/月,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和初中分别提高到950元、1550元,省属普通本科学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提高到9100元。做好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粤参加高职考试招生和异地中考工作。
(九)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重点,逐步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机制。
1.争取成为国家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组织深入调研,制定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并争取广东先行先试纳入试点。加强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领导,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改革合力,积极稳妥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2.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严禁小学升初中考试,试行学区化办学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
3.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职招生评价选拔培养机制,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学校和规模。继续深化中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改革。
(十)以巩固提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重点,扎实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1. 善始善终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们仍然要切实抓好整改落实,推进建章立制,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要充分运用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认真指导教育系统包括民办高校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让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通过活动接受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切实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组织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组织指导高校开展处级以上干部集中轮训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全体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深入实施高校“书记项目”,全面落实提高发展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各项要求,打造一批富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的党建工作品牌。
三、做好2014年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不可急功近利;教育发展永无止境,必须不懈努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切实把提高认识、增强本领摆到重要位置,加强学习实践、勇于改革创新、积极主动作为,建立健全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于教育改革发展,打好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这场攻坚战。
(一)深入学习思考,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1. 要全面系统学习。各地、各高校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切实把学习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武器。要把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