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评价多维。
学校评价。当前,教育改革到了深水区,南海抓住了“评价”和“课程”两个关键,推进教育状态公布制度、实施教学质量监测、推行学生学业负担公告制度、探索学校发展性评价,确保教育发展的方向性和科学性。(1)建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评价制度。将特色发展作为单独一项,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一并成为学校发展评价的一级指标。(2)建立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绩效管理制度。对于财政资助的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区教育局实行过程督导,区财政局对评审出的项目所确定的绩效目标进行考核。(3)建立专项课题评估制度。全区普通高中特色创建项目实行课题式管理,发挥教研机构的积极作用,严格开题、中期评估、结题评审等程序。
《南海区普通高中办学绩效评估方案》体现了全面性、时间性和主动性,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兼顾教育工作与师生发展,兼顾学生学业成绩与素质全面发展,兼顾学校之间横向比较和学校自身纵向比较;排除学校对外部资源投入的责任,强化学校对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评估主体多元化,学校自评与师生、家长、教育部门评估相结合。具体而言,采用“底线达标、优化常规、争取发展”的评估原则,三级指标分为底线指标、常规指标和发展指标三类。一级指标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成果效益、特色发展等8大项。二级指标有制度建设、教师培训、德育科研、课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教师团队协作、办学满意度、特色发展等26项。三级指标针对二级指标作了36项详细说明。底线指标采用定性评价,评估判断为“达标”、“不达标”。常规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以定性为主,评估判断为等次评定“优”、“良”、“合格”、“不合格”。发展指标突出成果与效益,以定量评估为主。在出线指标设计时,既结合本年度的重点推进工作动态分配指标权重比例,又根据学校硬件投入和起点的不同,采用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学校自身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努力体现评估的导向性、客观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激励各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评估形式为赋分。这样,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就能有效发挥诊断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
中考评价。2012年,南海区教育局实施了高效课堂模式的评价改革,制定了《南海区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指引教师不断完善教学行为,建构了多元维度、多元指标、多元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模式。2013年推出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指标(试行)》,在全省范围首推“绿色评价”。强调教育发展方式的科学性,关切学生健康成长,关切所有学生,关切学生全面发展。目的是引导镇(街道)、学校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区、镇(街道)不定期对学校日常化评价进行专项抽查,组织对学校的教学视导,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检查和督导,开展教学专项调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2012年南海的中考改革是围绕发展壮大后的中职和高中多样化需求来进行的。一改过去职教兜底的做法,先期吸引20%以上的优秀学子进入中职,走职教技能升学或就业的通道;其后是特长类中考,引导15%左右有艺术、体育、外语、科技等特长的学生进入自己喜欢的特色高中就读;最后的中考,留给剩下的考生。职教生源数量和质量大为改变。2010年,中职春季招生1200人,2012年上升到4400人,其中不乏初中尖子生。他们为中职生设计的成长路径是:中职与高职院校“3+2”贯通,学生在中职学校完成学业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相应专业继续深造。目前,他们已与佛山市域的10多所省、市属高职院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
中考改革之后,2013年,南海又推出“普职融通”政策,给那些在公办高中和中职学校入读一年后的学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真正实现了为学生搭建成才“立交桥”,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打破普职阻隔的现状,做到优势互补、学分互认、学籍互换,体现了多样化、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的人才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