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教育有赖于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有效交往与互动行为,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学校集体,抑或是一个地区,突破彼此之间的拘囿和隔阂,以开放的心态形成休戚与共的教育共同体,积聚合力打造和谐的教育生态,方能实现教育发展预期成果的最大化。南海区普通高中教育在追求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充分发挥内力,又适当借助外力,通过打造学校共同体、内外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和学科共同体,其发展呈现出相生相长的和谐状态。
1.组团融合,推进校际均衡发展。
2008年之前,南海区的高中教育和很多地区一样,存在着校际失衡的现象,教育资源在全区的高中教育体系内分化严重,优质师资、优质生源和优质设施,往往集中在个别优质学校,基础较差的薄弱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对此,南海区教育决策者彻底改变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对全区高中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进行整体设计和全面统筹,通过构建“高中阶段学校互助共同体”实现了校际间的互动互通互融,共建共享共赢。
2008年,南海区正式开启高中阶段布局调整工作的大幕。公办镇属高中划归区级管理,普通高中撤并6所精减为15所,构建了“以区为主”的学校经费保障机制和人事管理机制。2008年8月起,全区相继成立了南海中学和南海中学西樵分校互助共同体党委、桂城中学和桂城中学小塘分校互助共同体党委、南海第一中学和里水中学互助共同体党委等7个党委。7个“高中阶段学校互助共同体”实施组团管理,共享先进办学理念、优秀管理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做到制度保障到位、执行落实到位、跟踪评价到位,推动了全区高中教育走向更高水平的均衡。
学校结对或抱团发展,并不新鲜,但在很多地方,共同体往往是徒有虚名,形式松散,互动不强,收效甚微。在实行共同体之初,这样的怀疑在南海区同样存在。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个体学校单打独斗的格局,避免形式上的捆绑和行政上的流弊,这是南海区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荣辱与共、利益共享的机制保障下,现在,在南海区的高中,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绩效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共同体的其他学校;一个学校开会,共同体学校的领导也会列席;一个学校的教师备课教研,共同体学校的教师一起交流分享;一个学校开家长会,共同体学校的家长来听取教学情况汇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共同体成员校呈现出相互依赖的亲和性、互利互促的动态性。
互助共同体不仅使成员校的发展潜力和名校的教育责任进一步激发出来,而且成为南海区高中校长和教师的精神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更值得称道的是,南海区在打造互助共同体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校原有的个性特色和文化传统,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各个学校在异态纷呈中得到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弱校突破了发展瓶颈,化解并遏制了个别高中大班额和择校热现象,最大限度满足了南海学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近几年来,在名校的带动下,新区直高中教学成绩斐然,有2所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高中,4所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