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同样,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尤其是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考量信息时代和技术对于教育发展的影响,通过科学研究推动教育改革内涵的深化,拓宽视野和思维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才可能与时俱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南海教育人整合资源,转变理念,创新思维,拓宽路径,使得区域内普通高中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达到一种自如的状态,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令人叹为观止。
1.大数据时代:从考试到评价的跃升。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工具和手段,是测量应试者知识和能力、素质和潜力的量尺,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同时,考试作为学业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被包含在整个教育评价的体系中。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考试数据分析尤其是海量考试数据的挖掘利用,是教育考试实现向专业化考试评价服务转型的关键。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海量考试数据的采集、存储成为现实。“网上评卷”技术在南海普通高中统一考试中的广泛运用,为南海积累了大量系统、完整的考试数据。而随着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如何利用教育考试数据资源,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实现考试到评价的跃升,使其成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成为南海教育人一直在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的现实命题。
由“数”到“质”。
基于教育质量监测中获得的大数据,能更准确掌握学生学情,从而为实现真正的“以学定教”提供前提条件,为开展个性化教学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李滢是2013届高三学生,她学习基础好,学习成绩名列年级前茅,但地理却是她的“薄弱”学科,在大型考试中,很少上85分以上。李滢为此很着急,因为她的目标是奔年级前三,争取上一流大学。然而,地理老师陈兴旺却很淡定,因为陈老师知道,凭着她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高考上90分的概率也会有,只是要找出她相对薄弱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于是,陈老师通过南海区教育质量监测平台调出了上高三以来历次大型考试李滢的各小题得分数据,按知识块进行统计,并与区内“高手”同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李滢在时间计算、气候因素分析等方面容易“失手”。找到“症结”以后,陈老师按照知识联系精选一套层层推进的习题,在课余用2节课时间,以问诊的方式,让李滢比较、分析、归纳,透彻理解相关知识及其因果联系,深刻领悟了思维方法,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在2013年高考中,李滢以总分674分的高分,考上北京大学。
以“数”促“育”。
基于教育质量监测的大数据,能让学校准确掌握学生生活学习状况,了解学生需求,及时改进学校管理。
在南海中学,每学期都开展2—3次全样本问卷,问卷的主题涉及学校的后勤服务、教学管理、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策略、学习压力、思想情绪等方方面面,这些问卷通过电子扫描,数据迅速录入,并利用区教育质量监测系统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这些数据分析报告成为学校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在2013年3月下旬的一次问卷中,数据显示学生对食堂菜谱比较单一,未能根据天气变化作出调整有些意见。学校总务处获知反馈信息后,立即组织校医室、食堂膳食组查找资料,提出4月份的每周每天不同的食谱让学生选择。数据相关分析还发现一些高三学生广州一模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