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项链》一 文,传统的观点是: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是一个应该批判的对象。针对这一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马蒂尔德的言行进行分析,大胆质疑:女主人公真的一无是处吗?学生在对文本充分阅读后,捕捉到了这样一些信息:女主人公在发现项链丢失后,想尽一切办法赔偿了一条“一模一样”的,归还时还忐忑不安,怕对方误以为自己是“贼”,当还清了全部债务后,才理直气壮地出现在朋友面前,由此可见她是一个诚实守信有自尊的人;马蒂尔德为了偿还因赔偿项链而欠下的债务,“拿出了英雄气概”,变成了一个勤俭持家的妇女,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所以说,马蒂尔德尽管有爱慕虚荣的缺点,但品性中还是有不少闪光之处的。这样,学生学会了在阅读中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物,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三、旁征博引、多元探究——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充满希望的民族。创新,能赋予学生开拓进取的智慧和胆识,激励他们勇于面向世界探索未来。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增强民族创造力作为出发点。为此,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这种创新并非刻意标新立异,而是应该在深刻挖掘文本、大量占用资料的基础上多元探究的结果。在阅读中强调创新能延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以《祝福》为例,在学习此文本时,第一步,可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死了,是谁造成了她的死亡?同学们很容易就想到了鲁四老爷——说祥林嫂“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甚至在其死后还骂为“谬种”;也有人认为是四婶,她的几句“你放着罢”对祥林嫂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也有人认为柳妈该担责任,她的“阴司说”令祥林嫂产生了极度恐惧;也有人认为是婆婆和大伯害死了祥林嫂;进一步挖掘,我们又发现鲁镇人异样的“声调”和“笑容”也是杀死祥林嫂的利器。此时,可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的死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吗?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同学们很容易就可作出这样的判断:鲁四老爷尽管属于剥削阶级,但他并未克扣祥林嫂的工资,他只是“鄙视”祥林嫂。进一步探究又发现,他的“鄙视”和柳妈以及鲁镇其他人对祥林嫂的鄙视从根本来讲是一致的,而柳妈与其他一些人和祥林嫂一样都是穷苦的劳动人民。那么,祥林嫂到底犯了什么罪过呢?——改嫁。这时,可布置学生结合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多方查找资料,看看改嫁在当时到底是怎样的过错,挖掘其深刻根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鲁镇的每一个人包括祥林嫂的心中。最后,得出结论:祥林嫂死于一种“集体无意识”,正是有形无形的“鲁镇社会 ”扼杀了祥林嫂的一切生机。第二步,可引导学生多元探究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如《药》 《孔乙己》 《藤野先生》等。还可让学生举出自己课外阅读中接触到的人物形象,分析“看”与“被看”的实质,并对照自身与身边人,思考今天社会中是否有“看”与“被看”的现象存在。这样,学生对文本的分析既深刻又有新意,有效激发了阅读兴趣。
省教科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理论、指标体系与路径研究”举行开题暨专家咨询会
3月16日上午,省教育研究院举行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理论、指标体系与路径研究”开题报告暨专家咨询会。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斌伟、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院长肖建彬、湛江师范学院院长罗海鸥、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冯增俊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彭未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晖担任课题开题、咨询专家。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欧阳谦、科研处处长兼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杨军,以及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会议。
会上,课题主持人、省教研院副院长黄崴汇报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拟突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介绍阶段性主要成果《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现状、目标值与路径研究报告》,并分析了广东教育现代化建设现状、与国内外比较优势与差距等。
专家们一致肯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设计、初步研究成果,同时对教育现代化的定位、“率先”的特色内容、指标体系指向、实现措施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强调既要根据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指标体系建构广东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又要充分体现广东特色,适当增减有关指标设置,适当调整有关指标值,注重教育现代化本质与内涵的实现,以指引更好走有别于其他省份或发达国家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王斌伟、汤贞敏对专家提出意见建议表示衷心感谢,并要求课题组在后续研究中充分领会吸收专家的有关意见和建议,又好又快拿出政策成果和理论成果,供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决策参考。(省教育研究院办公室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