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估算,因为灵活才有意义
估算常用的策略有:四舍五入、进一、去尾等。这些策略只是估算的一面,即物质表现。估算集合了策略物质表现和心里活动的精神表现,而后者往往被我们忽略。
估算的精神表现为不局限于某一种估算策略,综合使用估算策略和其他数学学习技巧的能力,即表现为一种更为灵活的数学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思维水平。
再次分析此题:
聪聪和飞飞两人跳绳比赛,每人跳三次,总数多的人赢,请估一估,谁输谁赢?
因为题目要求判断谁输谁赢,不计算出各自的总数也能判断,假如让我再次讲解此题,我会把重点放在观察和分析数据上,带领学生跳出常用的“凑整(四舍五入)”等常用“估算策略”。
首先,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上下数据:第二次和第三次聪聪和飞飞跳绳的数量很接近,第二次和第三次这两次合计聪聪多了3下,但第一次聪聪少了9下,综合起来总数聪聪少,飞飞多!
然后,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比较计算”的过程综合了计算、观察、比较等很多数学心里活动,整个过程没有精确计算出各自总数但判断出谁输谁赢,让学生感觉估算是生活中需要并常用到的心算,即哲学家说的“街头数学”,通过“估一估”能减少计算量,快速解决问题。让学生突然领悟:“哦,估算原来也可以这样!”
估算的精神表现为注重估算的心理过程,学生在心里对一个数据取整、去尾、放大、缩小或对多个数据取多补少、上下前后比较,甚至多种策略的综合处理都是估算。老师上课经常会问学生:你的思路是什么?请你说说,你能写出来吗?这个问题通常难住学生,很多时候学生心里明白了怎样“估一估”,但不知如何说,会说了又担心不会写,不好写,不敢写。如果强行要求学生去表达,学生可能因为表达能力达不到,不敢去想了,继而拉低思维能力。除法试商如456÷13,学生如何想到十位商3?这个过程包含了很多数学思维活动,很多聪明的学生想到商3,但是如何想到3却说不出,原来数学也有一种可以意会但不能言传的美。估算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它的多彩不在外在形式,而在心智聪慧。
认识到估算精神表现的一面,我们不再纠结于估算的书写格式这些形式。灵活丰富的内容往往表现形式是最为朴素的。估算正是如此:灵动地想,自由地说,简单地写。
三、估算,无题型却无处不在
“有估算题吗?”“估一估是不是一定要估算,是不是写约等号才是估算?”回答是否定的。也不是非得“估算题”才用“估算”,估算也不似笔算有固定格式,也不似口算简单直接,估算随时出现在口算和笔算中,笔算前可以先估算、计算后也可以再估算,计算过程也可以反复斟酌查一查估一估,解决问题选择方法时可以先估一估再做决定,它的存在可以说无处不在,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如计算628+535,可以先估一估得数是三位数还是四位数,或者想一想得数比1100大吗、比1200小吗?现在经常看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让人哭笑不得的错误,如11.35+0.8=2.15,在做题前先经历数学心理活动,首先11.35+0.8的结果肯定比11大,再看看小数部分可知11.35+0.8的结果比12还要大,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估算不是为题而存在,它的多彩除了在计算的前期估计与后期检测中,还在于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我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的思考中。现用两题来说明:
(1)足球158元、球鞋143元,请你估一估,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用 “四舍五入”的方法,158≈160,143≈140,160+140=300,说明158+143的结果在300左右,最后解决此题还需精确计算:158+143=301(元),301>300,答: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不够。
改动足球的价格与上一题对比:
(2)足球128元、球鞋143元,请你估一估,小明带300元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据都是100多,但都比150少,128+143的结果肯定比300小,连“四舍五入”(128≈130,143≈140)都可以省掉直接得出128+143<300。
这两题只是数据不同,但学生前期思维是一样的。
“估一估”,在题(1)中,虽没有用估算直接解决问题,但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前期思考。题(2)学生经历了与题(1)同样的“估一估”心理活动,并用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再识估算,认识到了估算是一种数学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认识到了估算的简便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综合起来,估算不限题型:行为开放,有用,常用。
估算不再给我们的计算和解决问题惹祸,它仿若游走于数学王国的精灵,长着翅膀带领我们在数学世界自由地翱翔,对思维开放,对行为选择开放。让学生认识到估算的简单性、优越性和灵活性,不为题而估,这样估算教学于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一种负担。
责任编辑 罗 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