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你的功绩依旧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光发亮!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你扬起洋务大旗,在非议、斥责、怀疑的声浪里劈波斩浪。时势造英雄,委屈了你一身真才实学,高瞻远瞩。两行爱国的热泪洒在九天之上。可是划分失败与成功的不仅仅只是结局,伟大的失败依旧是成功。
这一墓志铭共168字,该学生较好的文采闪烁在字里行间,可是反复阅读斟酌,除个别语句不通顺、第一段和第二段有脱节嫌疑之外,主要的问题还是过于拖沓冗长,不简练,概括力较弱。
再看《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中一学生用2分钟左右撰写的华盛顿的墓志铭:
他把权力视为清风,他开创了政治民主的先河,他是和平与民主的开拓者。
短短33字,将华盛顿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和高风亮节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
这两则墓志铭都体现了“独创性”,但两相比较,很明显第二则作品更加符合墓志铭“概括性”的要求。个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洋务运动》一课中有200字左右的字数限制。事实上,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墓志铭都是一二十字左右,如汉朝大将韩信的墓志铭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马克·吐温的为“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司汤达的为“活过、爱过、写过”,等等,寥寥数字,都高度概括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一生。
由此,基于墓志铭文体写作概括性、独创性的两大特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撰写墓志铭的教学环节时,一定要符合墓志铭文体写作特点,人为地去规定墓志铭的过多的写作字数,不仅与墓志铭这一文体特点相背,也容易让学生陷入拼凑字数的误区、甚至导致狗尾续貂。
三、坚持符合学情原则
“学情”是指学生的实际特点,主要指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年龄阶段、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学习情况,学习需要等。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曾说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师关注学情和针对学情进行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学艺术的灵魂。在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以学情为基础,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
《洋务运动》和《美国国父华盛顿》两课的授课对象均为东莞市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他们的阅读、理解、整理、归纳、表达、思辨等能力远在乡镇普通高中学生之上,与高一时相比又有了很大长进。只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提供足够的素材,他们完全有能力对一些历史学科问题进行相对深入的探究,包括为历史人物撰写墓志铭。
在《洋务运动》一课的教学录像中,李小萍老师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为李鸿章或者张之洞写一份200字左右的墓志铭。这一要求是否符合学情呢?下结论之前我们先来看该课中另一位学生现场写作的关于张之洞的墓志铭:
中国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毛主席曾如此感慨。实业救国,汉阳铁厂实在不足以概括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孰不知他的廉洁勤政,他的博学大度,茫茫的历史把他拖进了拯救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的大门中,我们不要责怪他,在洋务运动这幕戏剧中,张之洞只是一个认真的悲剧演员。
这篇墓志铭总共124字。前文提到,本课只呈现了张之洞在重工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相关史实,学生要对他的一生做较全面的评价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学生并没有相关知识做支撑。但在学生的作品中却出现了“他的廉洁勤政,他的博学大度”之类的语言,那么,张之洞的廉洁、勤政、博学、大度又从何而来?不要说一般的高中生对张之洞这些史实不了解,就算是历史老师也不是随意可以写出、随口可以说出的。其次,用5分钟的时间写200字左右的墓志铭恐怕不是一般的学生所能做到的,按照这个要求,800字的高考语文作文只需要20分钟就够了!
而在《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中,学生用了2分钟时间撰写出30字左右的华盛顿的墓志铭就显得合情合理了。我们看录像中另一位学生的作品:
为独立而生,为反对殖民而战,为和平而奋斗,为民主而斗争。
这一作品完全符合学生的学情,作品中涉及的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的内容,正是本节课师生共同学习研讨的重点。
可见,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脱离学情的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或是师生多次彩排后的正式演出,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做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探究等都很难落实。
责任编辑 黄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