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题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一人生终极哲学命题,同样适应于一所学校对于自我的深度追问:应该如何看待故我的成长,如何考量今我的现状,如何定位未来之我的理想与方向?作为群体聚合的学校,有时也会像作为个体生命的人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当步入到某种成长境界之后开始陷入一种困顿,停滞不前却又无法逾越,用尽心智却又找不到方向。但只要我们的学校坚持对于教育最为朴素的理解与追求,在经历过“高原现象”这一生命成长的必经过程后,华美的转型便宣示成功,幸福的收获便不再遥远。让我们以广州市第75中学(下文简称75中)作为样本,一起来体验一所学校拔节向上的煎熬与苦痛,一起来感受一所学校追求理想的执着与信念……
山重水复:学校提升的困局
75中建校于1956年9月,是一所完全中学,有3000多名师生,属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管辖。1997年学校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3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的发展至2003年,已近50年时间,取得了相应的发展,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尤其是获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使学校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繁华背后,75中还深藏隐忧。
管理之苦。作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有着近50年办学历史,学校的起点已经不低,但如何挖掘历史,继承传统,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学校新的发展愿景?学校辖天平架、燕塘、云宁居三个校区,3000多名师生,一校三区,师生队伍庞大,步调如何统一?关系如何协调?责、权、利如何平衡?这既考验管理的思维和手段,更考验管理的水平与智慧。
生源之难。学校处于广州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天河,家长群体相对有着对教育更个性的理解和更高的诉求,而学校现实却是质量一般、声誉不高,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有实力的家长们大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学校,生源成为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一大桎梏。
硬件之殇。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的硬件建设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论是校室校舍,还是功能场室;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相关设备,都已经远远落后于广州同类学校。硬件是基础,没有好的硬件设备,如何给师生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去工作和生活?
师资之忧。学校的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如何才能建设一种好的制度引导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升,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氛围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向心力的增强、凝聚力的提高呢?
文化之困。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化的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办学近50年的75中,还没有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就使得学校的一切教育理想与追求表现苍白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