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5中把“我的责任”教育确立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与主线,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立足班级,联系家庭,延伸社会,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开展“我的责任”主题教育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将责任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
“有一年的中考体育考试,我们有一个学生考仰卧起坐,她做了64个,但是计分员只算了她59个。虽然59个跟64个都一样,都是满分。但她的跑步项目不好,她希望能够从仰卧起坐这边补回去。她回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够帮她说明核实一下。但是,我跟她说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签字了,就代表她认可了计分员的报数。那么,也就应该为她的签字负责。”程印贵校长随口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例子,而这无疑有力地体现了“我的责任”教育是如何地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而学生,确实也从“我的责任”教育中得到了成长。“责任,是懦弱者的包袱,是勇敢者成功的基石。抛弃责任,你感到了暂时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鲜花谢了,因为没有雨露之水的滋润;世界暗了,因为没有责任之光的照耀。我的人生我主宰,我的责任我履行……”75中的学生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片段。或许,“我的责任”不仅仅是学校提出的德育理念,也不仅仅是学校的特色品牌,而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源头。
采访手记:教育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优良的传统;历代的艰辛,夯实了厚重的基础;先进的理念,引领着新的征程;勤勉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75中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名校”效应日益显现,成为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动力,基本实现了由普通学校向区域名校的完美转型。
回顾与解读75中转型的过程,梳理和提炼75中成功的经验,对于我省诸多长期囿于“高原现象”无法实现自我超拔的学校具有极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1. 在积淀中成长。
无论是一个人,抑或是一所学校,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都需要以时间为积淀,以智慧为积累。教育需要顿悟,但更多的时候,是厚积而薄发。解读75中的成长,其转型其实来得并不突然,50余年的办学历史,底蕴深厚;地处天河经济圈腹地,思维活跃;一直以来对教育理想最为朴素的坚守,相对成熟。当一切都已经就绪的时候,75中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选择,推动学校转型升级。于是,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境界,天地顿时为之一宽。75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成长,首先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2. 在等待中开花。
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教育需要等待,成长也需要等待。我们不能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同样不能违背学校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当然,等待不是漠视,不是置之不理,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无所谓的态度。真正的等待是对学生成长的耐心与爱心,是对教师提升的充分理解与支持,是对学校发展的信念与投入,是对教育理想的坚持与守望。所以,75中的成功还在于他没有在喧嚣的社会现实中迷失自我,拒绝急功近利,始终不急不躁,在等待中守候花开。
3. 在追求中前行。
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一个美丽的过程。对过程的关注,意味着我们开始在极度功利中逐渐清醒——原来结果并不是惟一,原来结果并不那么重要,原来令到内心幸福而安宁的,是我们曾经努力与付出的过程,令到内心饱满而充实的是我们一路洒下的汗水、泪水。教育追求不能停歇,教育理想没有尽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所以,75中人选择的是“从最后一名抓起,抓到最后一刻”,没有谁是可以抛弃的,没有时间是可以停滞的。75中,在路上,永远行进在追求教育理想的征途中……
(本文照片由广州市第75中学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