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市教委日前正式下发了《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从下学期起,本市的小学和初中生每周至少有三天在下午3点半到5点期间,开展体育、文艺、科普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所有活动支出均由政府买单。北京市财政将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实际在校生人数,城区生均每年400元,远郊区县生均每年500元标准将经费拨至各区县,由区县统筹安排使用。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将为该计划投入资金约5亿元,覆盖全市近百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
该计划旨在培养中小学生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兴趣和素养,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该计划按照“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校组织、学生自愿”的原则,提倡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开展体育、文艺、科普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具体活动形式及内容包括:组织学校或学区范围的活动和比赛;组织班级、学校或学区范围的各类活动和比赛;开展“科学家进校园”、“体育明星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通过与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的近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兴趣;开设各类社团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参与各类体育比赛、艺术培训、艺术实践、观看演出,以及科技培训、体验等活动。
考虑到学校现有的校外教育老师数量有限,此次活动计划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并对参与课外活动的辅导老师做出了规定,具体包括:符合学校开展活动需求的高等学校、具有资质的民办教育机构的教师;体育俱乐部、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机构的教练员及教师;具有专业特长的各类人才,例如运动员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等。
英国:树立教师权威 整饬校园纪律
据《光明日报》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去年底公布的对全球60多个国家中学生的评估项目测试结果显示,英国学生的排名相当靠后。这一结果引发英国教育界深刻反。有评论指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因过分强调对学生所谓“自我表达权利”的保护,教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管教学生而与家长发生纠纷乃至肢体冲突,甚至被告上法庭的事情,时有发生。久而久之,教师对管束学生不良行为心生忌惮,不愿管也不敢管。没有了纪律的约束,学生拿考勤不当回事,上学迟到,课上聊大天儿,玩手机,甚至嬉笑打闹,不按学校要求着装,不讲礼貌说脏话,等等。不良风气大行其道,不该干的都干了,心思就是不在课业上。
英格兰教育监管机构Ofsted(教育、儿童服务及技能标准监督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中小学的未成年学生,用纪律和规章加以约束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放任自流非但不是为人师表者应有的职业态度,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当地媒体评论说,其实,老师们早该有所行动了。早在2011年英国政府部门就已出台了一套“很实用”的指导意见,授权教师可以对不服管教的学生在尽量“避免肢体接触”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强调如确属事出有因,即便教师对学生有不当体罚,也要经由一定的调查程序,而不得在事情发生后即对教师做出停职处理;对于屡教不改的顽劣学生,校长有权直接开除。换言之,老师管教学生早已“有法可依”,实在不该再让有些孩子们这么闹腾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