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活动训练的必要性,也清楚了我们的使命是形成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余老师深刻睿智的思想,对课文多元多维的解读,教学设计的独特有效,让我们如饥渴者饮琼浆,也让我们汗颜、感慨、赞叹。课间互动交流时,他总是谦逊地微笑着回答学员的问题,解答大家的疑惑,永远是那么亲切、随和。
看着余老师愈来愈多的白发,略显疲惫的面容,稍微有点空暇,我总想带他放松一下,去看看包头的景致,吃吃美食,而他每次都是摇头拒绝我们的美意:“不行不行,我还有好多事要做。”有一次,接他回到酒店,刚一到房间,他就兴致勃勃地边说边打开电脑:“我找到了一个语文宝库,给你们看看。”我们一齐围了上去,电脑上弹出了“老百晓在线”,他得意地看了看我们,那眼神、那表情,就像一个孩子得了至宝一样得意。
也许有人认为余老师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如果走近他,你就会发现,他的内心是丰富、热烈、奔放的。如果看过他的叙事散文,你就会发现,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有情趣的余老师:他下过乡,是干农活、做家务、砌锅台、养鸡鸭的一把好手;他当过音乐老师,会唱歌、善弹琴,颇具艺术造诣;他还有一个同样有趣、古稀之年还能写诗鼓励儿子的文学老父亲,以及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
我想起了余老师和我们讲过的一件小事。他说他在家的时候,更多是在自己的书房中忙得不亦乐乎。师母嫌他不声不响,不高兴的时候会气咻咻地喊一句:“这家里的人都哪里去啦?”余老师忙笑嘻嘻地迈着小碎步跑出来,温柔回应着:“在这里,在这里……”每每想起余老师的这个小故事,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余老师那可笑而可爱的样子,我想,这样可爱的一个老头,师母怎会真的和他生气呢?
余老师还是一个很讲究形象、很有情调的老师。我多次发现,课堂上,如果此时正好是学生自学,当你把镜头对准他的时候,他一定会特别配合,即刻给出一个最佳的表情和状态。我们都羡慕嫉妒地悄悄使眼色:“余老师比我们都会摆pose哦。”
余老师也是一个心细如发的人。每当佳节,总是能早早收到他的祝福语;每年中考完毕,也总能收到他汇总的全国中考试题。就连今年疫情期间,他虽处在疫情中心的武汉,却还不忘关心我们。期间,我几次想给余老师打电话问候,却又有点不忍心打扰。没想到,2月5日,余老师给我发来一个“‘首届语文报杯’线上优质课公益活动”的通知,3月8日一早,又收到了他的节日祝福短信。那一刻,我感动得几乎要掉下眼泪。4月12日,余老师拟定的“18道抗疫作文题”新鲜出炉,我一边学习,一边想:余老师身处武汉,又是75岁高龄,连居家避疫期间都没放松思考和研究。他以行动告诉我们要“趁着年轻多做事”,研究之路上要有韧性,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多可敬的余老师啊!
今年,我的工作室开始进行教学周随笔写作练习,我也与学员们一起尝试着进行写作。有几次对自己的随笔感觉拿不准的时候就想请教余老师,可又一想,余老师那么忙,能顾得上帮我看吗?余老师的名气太大了,他愿意帮我看吗?怀着这样忐忑的心情,我把一篇教学随笔《阅读教学要关注三个“在哪里”》发给了余老师。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不到十分钟,余老师的回信就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出现在了我的手机屏幕上:“很好,见解准确深刻,一语中的,‘三个关注’很好,点很集中。还可以着力强调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和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最后,还不忘为我加油。点评让我欣喜,给我鼓舞,更让我感动,感动于余老师的亲切随和,诲人不倦,精妙指点。
余老师将全部的热情、精力、时间都献给了他钟爱的语文教育事业。2018年,余老师的一位弟子在网上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位拥有无数骇人数据的人,每天都在不断用数据证明自己高贵的存在;他是一位用细节美化人生的人,一道题、一张试卷、一次教研活动,都能滴水不漏;他是一位将专业做到了极致的人,纵横大江南北,笑傲语文课堂;他是一位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他每天都用付出告诉世界,我很年轻。”
“余映潮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三年的培训期很快就结束了,大家对余老师恋恋不舍,于是我们又组建了“余映潮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二期和“余映潮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培训期仍然是三年。这样,我们就又聆听了余老师三年的教诲。六年来,我们领略了一个有着渊博知识、创新意识的睿智学者那谦逊平和的大家风范,静水流深的人格魅力,余老师的形象也在我们的心目中愈加高大。
我时常在想,我们是何其幸运啊,在语文教学的这片广阔而深邃的天地里,有这样一位大师引领,从而愉快地学习着、进步着。如同向阳花木,充分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如同雨后新苗,饱满地吸吮着雨露的滋润……就这样在春风化雨中,在润物无声中,茁壮成长着。
仰之弥高忆师恩,桃李无言下成蹊。
感谢我的恩师——余映潮。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昆区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