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书新 郑桂兰
张老师是学校的一位政治学科教师,参加工作有七八年的时间,她性格内向,待人处事真诚平和,课堂教学扎实认真,曾几次执教过区级公开课。近几年由于政治学科不再纳入中考,学校缩减了课时量,张老师服从学校安排,在任教政治学科的同时还兼任功能室的管理工作,对待自己的工作张老师都勤奋敬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然而,如此一位优秀的年轻教师竟突然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辗转省市医院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现在只能在药物作用下保证一天几小时的睡眠。目睹张老师经受这种“失眠”的痛苦,老师们在同情中也感到有些不解:张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本学期,我和张老师任教同一级部,平时有了些交往,课外的闲谈也多了起来,在不经意间,张老师谈到了自己“失眠”的一些“细枝末节”,细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是学科地位低,工作的压力较大。这种压力不是来自上了多少节课、承担了多少工作量,而主要是来自学校对老师们的考核机制。学校对老师们的考核采用的是多元评价,教师的各项工作都由相关科室进行专项考核,均以分数的形式进行量化,最终按总分的多少对教师进行排名,各类评优树先、表彰奖励,乃至绩效工资的发放等都按名次来划分确定。张老师任教的是政治学科,“地位”很尴尬,前几年区里对政治学科的教学不做具体要求,一度处于上级不管学校不重视的境地,其教学情况可想而知。此外,张老师又没竞聘上班主任,很多重要的分值得不到,每学期教师的考核算出来,张老师总排名在后面,甚至连后勤教辅人员的得分都不如,想得个表彰奖项更是奢望。年年如此,张老师的心情可想而知。看着同年龄段的老师们都晋升到了一级教师,张老师是既羡慕又着急,心里有很强的不平衡感。
二是外出支教的影响。张老师因考核较差曾被学校派出到本镇的一所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张老师虽不情愿,但也想借此换个环境,争取一个好成绩。于是在这一年里,张老师总是早到晚归,事事上心,一人教着语文、思品两个科目还担任班主任工作,全校的课时量是最多的,每次考试,她的班级也是最好的。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学年,大家都认为她的考核应该是最好的,得个表彰之类的绰绰有余,但出人预料的是她的名次仍不在表彰之列,学校领导的解释是学校的各类表彰名额有限,不考虑支教教师。努力工作却得不到认可,荣誉近在咫尺却被强行限制,这些打击对张老师而言显然是难以忘怀的,她每次提起情绪都难以自制。
三是对学校领导心存“畏惧”。一次学校领导对功能室进行卫生检查,匆忙中张老师未找到功能室的钥匙,可能是面临局里的年终督导,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本次检查,就令后勤人员把功能室的锁撬了,还严肃地对张老师说以后不要出现类似的情况云云。平心而论,在本次检查中领导的行为有些不妥,很失领导风范,再说本次检查学校也没有提前下通知,出现意外情况实属正常,何况检查结果,张老师的功能室卫生整洁、各项使用记录详细规范,在管理上没有任何问题。也许这样的情形对于多数老师来讲,过去了也就忘了,不会太在意,但正是领导这次不经意的动作和话语,在张老师的心中形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她总认为领导不认可自己的工作,很轻视自己,在学校里不自觉地开始害怕见到领导、回避领导。
四是离家较远,无暇照顾家庭,身心俱惫。张老师的家距离学校有四五十公里,每天上班都需要换乘两次公交车,累计用时在一个半小时以上,尤其在冬季,每天几乎是天不亮就离家,天黑了才回家,天天往返于奔波中。特别是她孩子出生后,这种身心俱惫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