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四、参加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活教育的大运动里面帮助全人类都变成追求世界共同繁荣的真力量。
我们相信生活教育必定能够发出伟大的力量帮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帮助创造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帮助创造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新世界。
二、从农耕社会到信息社会——生活教育的内容在改变
陶行知所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比较复杂,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角度看属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再加上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国民经济几乎崩溃,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很小,因此当时的乡村社会仍然具有低水平发展的农耕社会的许多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陶行知发起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倡导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陶行知倡导教育要与农业携手,好的乡村学校应深知选种调肥,预防虫害;教育与银行充分联络,就可推翻重利;教育与科学机关充分联络,就可破除迷信;教育与卫生机关充分联络,就可预防疾病;教育与道路工程机关充分联络,就可改良路政。总之乡村学校是中国改造乡村生活唯一可能的中心。在当时当地,政府最大的工作是抵御外辱、统一国家,无力在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上做出有成效的工作,所以发起乡村教育改造的陶行知站在教育救国的立场上发出的宣言——通过改造乡村教育,以求改造中国乡村。
当下的中国,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虽然与国际顶尖水平或有差距,但不少地区也已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在工业、农业、医疗、金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过陶行知当年所向往的目标。在中国社会由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今日的信息社会,今日乡村的实际生活更主要的是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儿童的幸福成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乡村文化遗存的传承……当然学生作为“小先生”向大人们传播科学思想的任务和必要也还是有的,比如秸秆禁烧、法制宣传、疾病防控等知识,但总体而言,由于成人所受教育水平的大幅提升,学生能够扮演“小先生”的机会已经较少。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了。
三、从为了生活到自主学习——生活教育的方法在改变
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陶行知强调,“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它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因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陶行知时代相比,生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发生了改变,但是生活教育的方法或者叫路径却没有改变,因为教育的本质没有改变。这就如同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教育。只是在今天,高考依旧是人才甄别与选拔的主要机制,为了应试的教育往往不能很好地做到“教学做合一”。寻根问源,原本正确的“教学做合一”,为什么在今天的生活教育当中却有所“走偏”呢?
简言之,生活教育的本质是源自生活、通过生活和为了生活。而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也的确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水平。但是,时至今日,因为物质的积累和社会的安定,儿童和少年乃至青年,都有足够的条件暂时不去从事生产,而能够“脱产”且安心地生活在校园之内,做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学生。这在某种程度上,又由陶行知倡导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回归到杜威所倡导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状态,抑或是二者之间的“动态摆动”。
另一个方面,因为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教材内容的系统且庞大,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后各种信息的海量生成,所有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习得都依靠学生的直接获取,是万万做不到的。所以,这里面,对“教学做合一”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最近一次的课程改革中,人们就“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发生过激烈争辩。实际上,在今天,儿童获取知识,离不开“接受学习”,但如果只有填鸭式的“接受学习”肯定是不够的。每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在儿童阶段还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即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本人教育实践、留给后人的海量文字,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借鉴;而当下的教育,也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改革。如何继承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在当下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找到正确的方向,需要我们真正地用心去领悟和思考,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修正。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