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鑫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演员,每个孩子都渴望登上舞台,每个孩子都期盼拥有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学习进程中给学生搭建舞台,鼓励学生勇于登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舞台上出彩,是责任,也是挑战。一出好戏的产生,既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合作探究。从剧本的产生到舞台的呈现,整个过程可以看作一次项目化的学习。
在日常学习中演,在名著阅读中演,在各项活动中演,让学生在演出的实践中学习,以舞台剧的编演贯穿语文学科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有益且有效的尝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演只是最终的表现方式,注重过程,讲求策略,凝聚成果,才能让师生收获更多。
以下,将从日常课本剧的表演、名著改编剧的表演、情境原创剧的编演三方面,谈如何将舞台剧融合到语文的学习进程中。
边学边演——融入日常的课本剧
课文是最好的材料,改编课文成剧本是最基础的训练,排练演出课本剧是语文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初中一入学,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就注意选取合适的课文,让学生编演课本剧。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二则,文章短小,人物简单,对话精彩,很适合改编成课本剧演出。
《咏雪》一则,如何把“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改编成现实的场景,就令学生颇费心思。最终他们决定谢安的扮演者坐在讲台中央,两旁斜放两张课桌,构成家庭聚会的场景。扮演谢安、谢朗、谢道韫的三位演员尽管各自只有一句台词,却反复揣摩,以求在表情、语气、语调、停顿上完美还原文本人物的原貌。而《陈太丘与友期行》一则,扮演陈元方的演员要与扮演友人的演员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在对话的同时融入表情与动作,也很考验学生对于角色的理解。
以《世说新语》二则为起点的课本剧编演,切入口小,改编难度低,台词相对简单,很适合在整个班级开展。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用了一周时间开展两则短文的学习与表演。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位导演与一位编剧,课上学习,课下排练。最终让八个小组轮流上台演出了两则短文,而八位导演这时则作为评委,给各个小组的演出打分,最终评选出“最佳短剧”“最佳演员”“最具创意”等多个奖项。
在全部演出结束后,老师结合文本与舞台剧演出的小知识及时给同学们做了总结。
舞台如何布景,演出时如何走位,说台词时应该注意什么……这些具体的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分析中渐渐明了,也为后期进一步的舞台剧排演做了准备。
边学边演,在演中学,在演中悟。每一次舞台的历练,都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
七年级下册,经过与学生的讨论,决定把《驿路梨花》这一篇小说改编成课本剧演出。把这篇课文改变成剧本,首先要理解“幕”的概念。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茶馆》视频,让学生先看后改,边思边改。每一幕如何布景,幕与幕之间如何串联,每一幕呈现什么内容……都需要导演与编剧仔细推敲。
把舞台剧的排演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都有了“角色意识”。谁更适合当导演,谁做编剧才能更胜一筹,谁能提供一些小创意,谁在准备道具方面擅长,谁适合扮演哪个人物,这一系列问题,在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排演中得以解决,也渐渐形成了班级舞台剧编演的“核心团队”。
精准拿捏每次课本剧的排演,锻炼学生从编到演的各项能力,师生在边学边演中积累经验,是一条累并快乐着的路。
课堂,是课本剧展演的小舞台,也是学生走上更大舞台前的一个关键台阶。
边读边演——提升思维的名著改编剧
部编版教材投入使用后,名著阅读成为语文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名著改编剧,作为名著阅读分享活动的一部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在这个过程中,读是基础,编是思考,演是呈现。整个流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