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 安
初中历史课不好上,是很多从业者共同的感受。从宏观上来看,这门学科在中考指挥棒的长期辖制之下不受重视,成为被边缘化的“小三门”弱势学科,这种功利驱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挥之不去;从微观上看,新时代的初中生接受历史资讯的渠道多元立体且无孔不入,他们对历史的爱好点与兴趣点各不相同,出于本能的探究欲望与考试阴影下学习精力受限产生巨大的冲突。如何适应他们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释放历史教育应有的魅力,在减负增效的前提下提升其基本的历史素养,便成为摆在历史教育人面前的一道不容回避的难题。历史课需要攻坚克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攻坚克难?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最近的一次蹲点听课,让我对此产生了些许新的想法,那就是,在让初中历史课走出困境的诸多考量之中,有价值、有实效的情景再现确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一、情景再现,符合历史学科教学的规律
历史不能假设,亦不可复现,但这不等于说历史的情景就没有了科学化、艺术化再现与复原的可能,否则,历史工作者、考古工作者乃至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便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对于年龄和认知水平有限的初中生来说,历史由远及近的发展规律与个体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相悖,这是导致其认知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怎样才能在这个“坎儿”上攻坚克难呢?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设法营造一种再现与复原历史情景的氛围,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必要的历史熏陶。
清末民初,是一个渐行渐远、日益模糊的历史时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遥不可及,但是,有一位历史教师却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巧妙构设成一座可以进行学习与思考的“历史博物馆”,让孩子们穿越时空,拥有一个近距离感悟和体会遥远历史的机会。这就是不久前,作为教研员的我,在自己的“青岛名师工作室”基地学校沧口学校蹲点调研时,不经意间所听的一节没有刻意准备的常态课——刚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王小娜上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
自打“青岛名师工作室”获批以后,我就打定主意,在蹲点学校持续听课、观课、议课、研课,让教研工作更接地气,力避形式化、看点化、表演化,夯实教研的基础,让教研工作可持续、生态化,赋予其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基于课程改革深水期的新常态,教研工作必须转方式、调结构,不打招呼的随机听课,便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这不,在那一整天的调研蹲点中,就遭遇了这样一堂没有往常刻意雕琢打磨痕迹的原生态课。“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西学东渐,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涌进了封闭已久的古老中华大地。今天,我们的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简易博物馆,请同学们随老师我一道,去领略那个处处变革、事事更新的特殊时代的风采。”寥寥数语,王老师就直入主题,揭开了这堂课的序幕。
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参观学习的第一站——“历史博物馆之交通通信馆”。一条饱经沧桑的铁道线,一座巍峨壮观的新火车站,图片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孩子们引入一个奇异的与火车息息相关的情景之中。“同学们,你们当中,有没有坐火车去过济南的?请举手!”“谁能告诉我,这条铁道叫什么名字?这座火车站又是哪里?” 在循循善诱引导出“胶济铁路”和“青岛火车北站”这两个身边信手拈来的乡土史概念之后,就船下篙,“铁路引进中国之前,你都知道中国哪些传统的交通工具呢?”“这些交通工具都有哪些缺点呢?”学生们兴致盎然,马车、牛车、驴车、轿子、黄包车、帆船、皮筏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至于这些交通工具的缺点,搜肠刮肚,孩子们不过想出了“慢”“累”“只能用于短途”等,王老师一看思维这个“坎儿”不好逾越,便不失时机地铺路搭桥,降低思维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