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想想看,所有这些传统交通工具都靠哪些动力来维持呢?”孩子们茅塞顿开,畜力、人力、自然力等等,呼之欲出,水到渠成。“那么,我们再来看,西方世界通过工业革命,开始了交通运输上的伟大革命,开始尝试以什么作为动力呢?”英国的瓦特及其改良的蒸汽机渐渐浮出了水面。
“胶济铁路可不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那么,中国第一条铁路究竟是哪一条呢?请同学们看书,找出相关答案。”带着问题看书,是课改之中的课堂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王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淞沪铁路”和“唐胥铁路”的相关历史图片与视频,指出前者是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后者是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继而讲述“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建设于洋务运动期间”,火车与轮船这两种代表工业革命成果的崭新交通工具,就在这种问题导向的师生有效互动之中,烘托而出。
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课堂之上较为低级的心智活动的话,那么,在一步步攻坚克难、突破学生学习与思维“坎儿”的同时,再行设置适宜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课堂之上攻坚克难的心智活动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良性循环,更有必要性。
王老师抛出了一个思考性问题:“火车和轮船的传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分明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牵引出的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相关经验积累,尽管没有确定无疑、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但让这堂情景再现的历史课更增添了一丝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情景再现,能够彰显历史课堂的魅力
“火车和铁路引进中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运量大、速度快,加快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一步的侵略。”王老师开始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出台埋伏笔了。“就好比一个强盗,去人家家里抢劫,万一去了,那人家一贫如洗怎么办,那不是白去了吗?得事先及时获取信息,得踩点吧,这就需要更为迅捷的通讯工具。”
“古代的中国人,究竟怎样传递信息呢?”又是一个切中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问题,勾连出了烽火台、快马、飞鸽等等。“这些通讯工具有哪些缺点呢?”慢、危险、不保险等等答案,诱导而出。“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外国先进的通讯工具传到了中国。”多媒体再次显示出形象直观的神奇作用,有线电报、邮政、电话等,通过照片,跃入学生的眼帘。
“火车可以把人运到远方,通讯可以把文字和声音传到远方,可是,栩栩如生的图片和影片等又是如何诞生的呢?第一站我们算是逛完了,下面我们开始参观第二站——‘历史博物馆之文化生活馆’。”
“这是什么?”多媒体上展示一架早期照相机的图片,“下面是不是有请我们班的物理课代表为大家讲讲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呢?大家鼓掌!”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历史课敞开了自己的大门,甚至向物理等学科开放,学科之间的藩篱由此被打破,倡导学科之间适度的交融,不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使命吗?效果无疑是显著的,物理课代表的解读,让照相机的科学原理得到一定程度的呈现。“照相机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来欣赏这样三幅照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慈禧太后、重庆谈判、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三幅典型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体悟和发现,课堂运行至此,更加具有了一番审美的情趣。
“照片有没有缺点呢?当然有!最大的缺点,就是静态。需要有更加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展现形式。电影,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定军山》《歌女红牡丹》和《渔光曲》,几部久远的早期电影片段,让学生们兴致盎然。“照相机和电影的引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生略一沉吟,回答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教师接着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呢?”报刊、图书等接踵而至。
一张表格,承载着中国近代不同历史时期报刊与图书出版领域的翘楚,一目了然。教师据此分门别类进行了梳理,然后紧紧抓住两个重点——《申报》和商务印书馆,提问:“为什么它们都创办于上海呢?”听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个问题而击节赞叹。
初中历史课堂,稍不留神就会迷失在再认再现、死记硬背的窠臼之中,究其根源,盖缘于课堂上萌生的问题缺乏思维含量,品质过低,难以激发学生真正的探究欲与思维力。就这节课而言,教师的教龄不长,经验也不是很充分,教学艺术有待升华,教学语言也有待锤炼,但有一点难能可贵,那就是,在几乎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巧妙构思了具有一定品质的问题,让学生们投入地想一把。正是因为这样,这节课与那些平庸低质的课拉开了距离,形成了本质的区别。
学生答:“因为《南京条约》开辟的五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有上海。”教师进一步提示:“大家再考虑一下,上海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答:“长江入海口附近。”教师说:“上海既是第一波对外开放通商口岸的最前沿,又有中国最为富庶的长江流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