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阔的腹地,地缘优势影响甚大,这就决定了这块十里洋场成了冒险家的乐园,也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脉动的晴雨表,可以及时有效地传递社会文化领域的动态信息,上海就这样成了《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不约而同的大本营。”
三、情景再现,可以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展示学生参观学习的第三站——“历史博物馆之社会习俗馆”。王老师结合学校政教处关于学生行为规范中“刘海不过眉”之规定,引导学生体会清朝蓄发留辫风俗之缘起。地处白山黑水之间的八旗子弟,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跃马天下,纵横四方,头发过长会挡住视线,所以渐渐形成了留辫子的习俗。入关以后,以落后征服先进,以野蛮驾驭文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如同其文字狱等专制举措一样,对汉民族几近精神上的凌迟,让汉民族在长达260多年的残酷统治中陷入“头”与“头发”的单项选择之中,受尽了凌辱与压迫。当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旗帜鲜明地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之后,中华民族谋求解放、谋求民主共和的激情和热情前所未有地释放了出来,中国社会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历史从来都不是以单一面孔示人,它总是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彩展示出其个性化风韵。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有更加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与驾驭。惟其如此,才能基于教师个性化的理解、学校及所处区域文化传统的熏染、学生千差万别的学情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与有效设计。
作为最早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家级实验区之一,在长达19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一直在坚持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初中历史教育模式——“内外迁移教学法”的实验与推广工作,倡导用足、用好心理学上的迁移理论,实现“内迁移”(历史学科内生性迁移)与“外迁移”(立足历史学科的外向性迁移)的相互交融,价值追求不过就是通过纵横比较、前后对比、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为学生形成基本的历史素养搭建一个立体、丰富的平台。
为了迁移的需要,在讲到相关教学部位时,有必要不失时机、恰当有效地激活以此为原点向四面八方发散的思维,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奠定坚实的基础。比方说,这节课,前面在“交通通信馆”部位上,无论是交通工具,还是通信手段,教师在引导学生纵向比较,往前想,与古代传统社会相关工具与手段对应,以便一脉相承之际,没有忘却将视线投放到更为广阔的国外,将第一次工业革命乃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成就适时地纳入课堂之中,实现横向比较。这一纵一横,辉映的不恰恰就是在我们这座城市推行了19年之久的“内外迁移”吗?又如,通过一张表格展示中国近代的报刊与图书出版,成功实现了“内迁移”纵向有机联系的同时,不忘“外迁移”,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大本营上海为原点,做一个横向的、发散的联系,以利于学生思维链接,这是这节课“内外迁移”的又一个成功范例。
在课堂接近尾声之时,这种“内外迁移”的教学意识依然有所流露。一条长久挂在中国男人脑后的辫子,上可与清朝入关之前的生活习俗联系,下可与辛亥革命对接,激活的是学生有品质的发散性思维。由剪辫子作为原点,放大视线,易服饰、废缠足、变礼仪、改称呼……一系列社会习俗的嬗变,就这样铺陈在多媒体所呈现出的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片面前,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交相辉映,一幅可感可触、有声有色的社会习俗画,徐徐展示在课堂之上。学生在这个“历史博物馆之社会习俗馆”之中,尽情地领略了那个陌生时代的百姓生活与社会习俗。以往单纯知识习得的枯燥乏味的过程,在这里,变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兼善并美的成长过程与进步过程。
一堂课的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不仅仅表现在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流程之中,还表现在有特色、高质量的课堂检测环节。课,基本上完了,教学目标实现得如何,这要看检测与练习的情况。王老师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除了引导学生做了几道常规的以选择题为基干的基础性练习题之外,难能可贵地还设计了两道发展性练习题。其一名曰“大家来找茬”:“1921年的元旦,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声音很大。突然有人进来说,从南京来电报了,中华民国成立了,我们快把辫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做了,还照了一张照片来留念。然后,我坐火车去了南京,见到了孙中山,他说:‘你见到了本总统还不下跪?’”其二名曰“请你做编剧”:“1939年元旦,假如你要从青岛去烟台看望亲戚,请设计一场丰富多彩的远行。”这两道开放性的发展性练习题,因为时间有限,最后作为课后作业布置了下去。
课堂是什么?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是学生形成“星星之火”的地方。听完这堂课,我一个直觉就是,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上完这堂课的孩子们有可能形成可持续的历史学习热情与能力,这或许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燎原之势”。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栏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