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边教边悟·《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0年12月05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但分析到此,还是未能说清这个细节的秘妙。语言描写“儿寒乎?欲食乎?”作为母亲来说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话,何以在文中读来却这样感人肺腑?孙绍振提出,“人际关系差距越小,感情的心理差距就越大,当作家使这两方面拉开距离时形象就比较生动。也可以说人际距离和感情距离越成反比,形象也就越生动”。本来作为儿子的归有光可以从自己的切身体验方面来写母爱(归有光在《先妣事略》中采取这种写法);但归有光八岁丧母,只能通过老妪的转述才能追忆母亲,睹物思人,抒发丧母之痛,母亲对他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亲人。他选取这样的细节来写母亲,实际上正是不自觉地实现了“人际距离和情感距离成反比,形象也就越生动”的艺术秘妙。这种在他人的转述中回忆母亲的细节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写出母亲对子女的疼爱,更有归有光对母爱的思念以及渴求母爱而不得的痛苦。诚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三、回忆祖母细节描写的秘妙:祖母语言的心口错位

  归有光回忆祖母的文字主要是三句语言细节描写,很多论者只是割裂地去一句句分析其细节所蕴含的情感:如“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体现了祖母的怜惜之情;又如,“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句包含对归有光考取功名的殷切期望。但这并不足以解释此处语言细节何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孙绍振指出:“人物在对话中所说的与人物心中所想的总有或大或小的‘误差’或者‘错位’。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不管这种误差有多大,读者恰恰能从这种‘误差’或者‘错位’中获得对人物内心的秘密的准确理解。”其实,祖母的三处语言细节描写的魅力正在于人物语言的心口错位之美。祖母的第一句话要与后面的两处语言描写联系起来看。祖母一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言的表层义上充满了怜爱,希望孙儿出去玩,但“以手阖门”后的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写尽了内心对孙儿考取功名的期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道出了祖母的信任和鼓励。这些都表明祖母看到归有光闭门苦读的情形,内心的深处是喜悦的。祖母口头说出的话和内心的潜台词形成“错位”,而这种错位却让归有光和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祖母那充满怜爱而又期待的复杂情感,因而也就愈发感人。

  四、补叙亡妻文字的秘妙:选择蕴含独特情趣的细节,引发联想,激起读者的感情

  补叙亡妻部分,很多论者都只分析最后一句“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感染力,而前一段中的几处细节却鲜有分析。其实,归有光在这里选取的几处细节,一样强烈地抒发了他对妻子甜蜜而美好的回忆。归有光在追忆亡妻的时选取了几个细节,展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抒发了他对亡妻的深切悼念和愧歉之情。“时至轩中”是妻子殷勤探看的娉婷身影;“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个细节引发读者在脑海中展现出一幅红袖添香的温馨画面;至于记叙妻子“归宁”回来,转述其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一富有独特情趣的细节,在读者脑海中浮现的是妻子经常向姐妹们讲述她和归有光在项脊轩中读书、生活的情形,妻子那活泼的个性和甜蜜的幸福感跃然纸上。

  同样,“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之所以感人肺腑,正在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的形象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情感的共鸣。读者可以想象:当年归有光妻子魏氏亲手种下枇杷树时,期待归家如枇杷树结满果实般人丁兴旺的深情;枇杷树金黄色的果实隐喻金榜题名,归妻种下了期待夫君科场高中的愿望。光阴荏苒,这棵昔日的小树如今已“亭亭如盖”,而归有光还未实现妻子对自己功名的期许,他岂能不伤感和愧疚。正是因为这句情景交融的细节描写激发了我们以上的联想和情感,读者才有不胜悲凉之感慨。

  钱基博评价归有光的散文“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有”,然而,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只有深入品味《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才能更好感悟归有光看似“琐琐屑屑”中的“极至之情”。

  参考文献:

  [1]孙绍振. 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14,432,200,32.

  [2]林纾选译. 慕容真点校. 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441

  [3]钱基博. 明代文学[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49-50.

  【本文系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人选立项课题“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高中阅读分级指导研究”(课题编号:135XK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第一中学,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封二
   第03页:开卷视点·致数星星的孩子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目录
   第06页:改写人生·仰之弥高话恩师
   第07页:改写人生·仰之弥高话恩师
   第08页:走近名师·恩师秋实
   第09页:走近名师·恩师秋实
   第10页:走近名师·恩师秋实
   第11页:资教通鉴·让“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
   第12页:资教通鉴·让“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
   第13页:资教通鉴·让“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
   第14页:资教通鉴·同事“失眠”为何故?
   第15页:资教通鉴·同事“失眠”为何故?
   第16页:民间声音·别让“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第17页:民间声音·“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当反思功利教育
   第18页:新论视窗·儿歌与儿童诗宜分清
   第19页:新论视窗·儿歌与儿童诗宜分清
   第20页:新论视窗·师大的洗手间没有纸
   第21页:新论视窗·我们应该怎样继承生活教育
   第22页:新论视窗·我们应该怎样继承生活教育
   第23页:别样课堂·关于戏剧的心灵之旅
   第24页:别样课堂·关于戏剧的心灵之旅
   第25页:别样课堂·当教育戏剧邂逅绘本故事
   第26页:别样课堂·当教育戏剧邂逅绘本故事
   第27页:别样课堂·当教育戏剧邂逅绘本故事
   第28页:别样课堂·舞台上的语文课
   第29页:别样课堂·舞台上的语文课
   第30页:别样课堂·虚拟博物馆:点燃学生探究历史的火把
   第31页:别样课堂·虚拟博物馆:点燃学生探究历史的火把
   第32页:别样课堂·虚拟博物馆:点燃学生探究历史的火把
   第33页:边教边悟·高三学生化解焦虑情绪“三部曲”
   第34页:边教边悟·让出课堂“C位”,赢得课堂共生
   第35页:边教边悟·《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第36页:边教边悟·《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第37页:学子点击·实践叙事:心儿在园子里飞翔
   第38页:学子点击·实践叙事:心儿在园子里飞翔
   第39页:一页书香·从“人”的视角阅读
   第40页:一页书香·从“人”的视角阅读
   第41页:一页书香·从“人”的视角阅读
   第42页:往事今说·诗的见证
   第43页:往事今说·诗的见证
   第44页:往事今说·诗的见证
   第45页:智慧纵横·三个锦囊,化解课堂“意外时刻”
   第46页:智慧纵横·三个锦囊,化解课堂“意外时刻”
   第47页:智慧纵横·大榕树下
   第48页:智慧纵横·大榕树下
   第49页:智慧纵横·丢失的饭卡
   第50页:智慧纵横·丢失的饭卡
   第51页:智慧纵横·英语早读“停摆”后
   第52页:家事如风·时光深处流出一条宽广的河
   第53页:家事如风·时光深处流出一条宽广的河
   第54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美粤教学 美悦课堂
   第55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基于项目式学习(PBL)模式 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
   第56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基于项目式学习(PBL)模式 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
   第57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武术中的运用
   第58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59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60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小学科学实证意识的实践研究
   第61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小学科学实证意识的实践研究
   第62页:第二讲台·说法·数字
   第63页:第二讲台·流行语镜像中的文化面相(二十一)
   第64页:第二讲台·海外撷片
   第65页:第二讲台·冬季养生首选红色食物
   第66页:幽默谐趣·并非戏言
   第67页:封三
   第68页:封底
《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师道情智版边教边悟·《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36《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2020-12-05 2 2020年12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