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小丽
在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中,刘祥老师属于著作等身者,不但在各种教育报刊上发表了800余篇文章,而且陆续出版了12部教育教学作品。仅就文本解读而言,本书已是他继《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后正式出版的第二部文本解读专著。
阅读此书时,首先打动我的是《自序·向经典举杯》。诸如“白日里吟哦它,便是和先贤圣哲倾心交谈;静夜里亲近它,便是听崇高精神孤独吟唱。它的声音,时而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而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时而亲切如父兄叮嘱,时而严厉如雷霆万钧”之类的阅读体验,“无论顺境逆境,无论花谢花开,跌倒了成为长河,站起来就是高山”之类的人生觉解,“我愿意像范仲淹那样忧乐天下,为社稷苍生求生命福祉;我愿意像欧阳修那样醉于山水与人民之间,虽苍颜白发而怡然自乐;我愿意像苏子瞻那样驾扁舟逐明月,外求天人合一,内求气定神闲”之类的生命价值诉求,与其说是在用诗意的文字抒写对经典的敬畏与热爱,不如说是刘祥老师自身的人生省察与妙悟。透过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一个细腻而温和的诗人在月华下衣袂飘飘,能感受到一个敏感而高贵的灵魂在山谷间卓然而立,能感受到一个真挚而虔诚的语文人在文字里亲吻沉醉。
自序之外,该书主体部分由四个版块构成:作者:有血有肉的“这一个”;主题:不一样的意义认知;情感:基于“人”的立场;表达:别有神韵的章法结构。四个版块,四个侧重点,分别指向孔子等作者的人情人性,《兵车行》等古典诗文的主题探究,《赤壁赋》等作品的情感寻踪,《阿房宫赋》等作品的章法结构。循着刘老师用文字搭建起的思维之桥,身为读者的我们可以或是漫不经心、或是心旷神怡地走过横亘在读者和文本间的那条神秘之河,学习着用“人”的视角去和前贤对话,在对话中了解他们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了解他们面对生活与生命的各种磨砺而作出的抗争。
一、立足“人之常情”,读出文学作品中的那个“人”
“人的视角是我多年以来解读各类文本的唯一武器。人与人之间固然存在着身份、地位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但前提必然是每一个人都不是完人,都存在七情六欲,都存在一定的思维缺陷甚至人格缺陷。”正如刘老师在《自序》中所言,“只有把文学作品中的人以及作者视作正常的人,才能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跳出阶级论的框子,把形象分析放到更广阔的人情人性的世界中进行探究。”刘老师解读文本的视角对苦苦跋涉于教学之路寻找理想的文本解读之道的广大教师来说,无异于暗夜中的一束光,指引着我们一路前行。
(一)读懂作品中直接塑造的那个“人”
文本解读首先要准确读出作者所塑造的那个“人”,一旦教师的认知失去了准确性,则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必然出现偏差。
比如,刘老师在解读文学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祝福》时,虽也如大多数语文教师一样,将解读视角投向“死亡”,但刘老师视野中的此种“死亡”则是通过对长期以来某些固化的标签的剥离,从“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两个独特的生命。对于杜十娘,刘老师认为“悲情盛妆为我们揭示的是一个关于女性的生存价值的话题”“悲情盛妆体现的是在命运无法掌握的时代背景下的无力的抗争手段”“悲情盛妆折射出的是女性心目中的‘从属地位中的最后一张王牌’的心态”,而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情节,强调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不满和反抗,却忽视了作为一个“漂亮女人”,在遭遇背叛后可能或是必然形成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对于祥林嫂,刘老师在解读“祥林嫂之死与国民劣根性”时,更是突破了一般解读者持有的对“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批判观,主张从“人”的角度去思考“卫老婆子、柳妈、祥林的妈妈以及鲁镇的所有女人,人人皆生活于这四条绳索的束缚之下,为什么其他人能够苟活却只有祥林嫂死去”这个问题。借助于这样的问题引领,刘老师引导读者从更深层面上发现社会的“恶”,即“祥林嫂的存在价值,只是让原本处于最底层的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自己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