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的核心教学价值。然而,仅只是宏观意义上的剖析,却又难免丢失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根基。”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丢失”呢?他在作品中作了这样的教学示例——抓关键句。刘老师认为,作品中的“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等四个句子,或“立足于宏观性的铭置价值而确立观点”,或侧重于分析原因,或用以凸显价值,或用来总结收拢全文。抓住了这四个句子,便即可满足“言”的学习需要,又可满足“文”的鉴赏需求。
此种设计虽缺乏完整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却依旧能够给予语文教师以特定的思想开启。因为,这样的设计既充分考虑了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获得了语文的基本阅读能力,又获得文本的基本解读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习得了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还充分契合了学生的学习期待,让他们的能力得以多方面的发展。
在另一篇经典性文本《扬州慢》的解读中,刘老师甚至只以一“自”字立魂,就解读出文本的神韵,让学生在这“寒水的自在、自悲与自救”中感受到那“永恒的思念”“恒久的忧患”。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如果不得其法,只照着课本宣讲,学生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文本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刘老师的文本解读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二)以“人”为本,重视文化的熏陶感染
要让经典发挥出经典的意义价值,而不是仅限于背诵默写几个名句、翻译理解几个文段,关键在于让学生从经典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并自觉地将之转化为自身的生长养分。
如何才能让学生开开心心地走进经典诗文之中,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刘老师用独特的教学智慧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解读《赤壁赋》时,刘祥老师在文本中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 面对了七月十六日的圆月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好景致,主客双方触景而生的情,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别?
2. 客为何联想到的是曹操,而不是周瑜或诸葛亮?
3. 苏子能体会到“客”的怅惘吗?
4. 苏子真得什么都能放下吗?
5.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赤壁赋》?
这些问题,由文本而生,又慢慢走出文本之外。当第5个问题出现在语文课堂之上时,刘老师希望传递给学生的,已经不是应试能力,不是阅读鉴赏能力,而是生命的省察和未来的展望。当然,仅有这样的问题还不够,刘老师还以诗化的语言为读者创设了一条开满鲜花的生命通道,他说:
你会品味自然吗?如果不会,那么请读《赤壁赋》。苏子由大自然而悟出的人生哲理,无疑是最好的品味自然的教科书。
你懂得珍惜时光吗?如果不懂,那么请读《赤壁赋》。人类虽是生生不息,个体生命却需要以积极昂扬的态势存在于这转瞬即逝的过程之间。虽说是浪花淘尽英雄,但意念起处,英雄立刻重生。
你能够在逆境中永远保持昂扬乐观的精神风貌吗?如果不能,那么请读《赤壁赋》。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从这个角度看到的是失望与无助时,不妨换个角度观看,见到的或许就是月朗风清,如沐慈悲。
……
在美学上,“席勒化”主张文学创作中以抽象理想代替客观现实,“莎士比亚化”主张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原则,提倡将思想性落实到艺术性上。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理应借助教师的丰富学养将文学作品的丰厚价值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价值诉求,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所在。从这一点而言,刘祥老师在《赤壁赋》中所作的这些解读和设计,正是打通了文本、作者、读者、教学的内在逻辑关联,打通了学生当下成长需要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双重价值,让文本中的“人”与课堂上的“人”形成意义叠加,满足课堂上的“人”对于文本中的“人”的心理期待,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个体生存价值。这样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必然能够引发学生对于文本的生命共鸣。
文本解读千千万,找准方向最重要。相信刘祥老师的《经典文本解读与教学密码》会给您带来一缕光亮,帮助您在文本解读和语文教学之路上走出自己的一路芬芳。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