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往事今说·诗的见证
上一页3   4下一页  
 
标题导航
2020年12月05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的见证

  执意

  生活在精神之中。

  雨淅淅沥沥又稀稀疏疏。

  一月又一月,在一日之内。

  事物成了梦,梦成了事物。

  后来我好了;铃铛回到橱柜里。

  雨停了。小狗站在门口,

  喘着气到门外去。

  我好了,后来我长大成人。

  而时间继续——就像那场雨,

  那么多,那么多,仿佛一种无法移走的重负。

  我是个孩子,半睡半醒。

  我病了;我被人保护。

  我活在精神的世界之中,

  灰雨的世界,

  失去的世界,回忆的世界。

  然后,突然,太阳闪耀。

  而时间继续,甚至在一无所剩的时候。

  那感受的成了记忆,

  那记忆,成了感受。

  诗歌评点:这首诗歌比较简单,就是诗人回忆了小时候病中的那段生活。我们从题目入手——“时间”,诗歌起笔“总是太多,然后又太少。” 你看,多扣题,起笔就写时间。童年的时间会觉得很多,然后成年后时间会太少,开宗明义,表达了时间在人生中的不同感受。中间部分,“一月又一月,在一日之内。” 生病的时间,让诗人觉得很漫长。结尾处,有两句写“时间继续”,第一处“而时间继续——就像那场雨/那么多,那么多,仿佛一种无法移走的重负。” 长大之后,时间还要进行下去,这时候时间仍然像病中的雨那样,连绵不绝,淅淅沥沥。第二处“而时间继续,甚至在一无所剩的时候。/那感受的成了记忆,/那记忆,成了感受。”病后的日子在继续,当时病中的阴霾仿佛不存在了,因为健康了。当时病中感受到的,成为了记忆。而在记忆中的病中的情况,就是最深刻的感知。所以,“时间”贯穿全诗,刻录了小女孩从生病到病好的整个过程。

  此外,这里还有一个意象“雨”,雨一直下,直到小女孩恢复健康,“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我们还可以看到雨和时间有一种联系,都是迷迷蒙蒙,纠缠在小女孩的世界里。诗歌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既有智性思考,也有感性表达。

  总之,我们要了解作者的诗,离不开作者的三个维度,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美国病人、死亡意境、失意伤情。这首诗中突出地体现出一种病人的心态,记录了病中的感觉与觉察。作者诗歌主要是通过意境的片断来组接递进性。作者热衷于单独的意境,然后让它们拼装起来,这样,作者的诗就是无数的细小的瞬间的感受,组成一个连续的意象墙,作者并不对这些意象本身进行衔接处理,而是让意象本身说话,所以,我们能够通过这样意象的组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的表达。作者的诗总体来说,并不晦涩,意象是明确的,比那些胡乱地拼凑意象之作让人一头雾水要明白晓畅得多了。

  三、抛砖引玉,期待后来人

  现在,我们回顾常见的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从诗歌技巧层面出发,比如:回环往复、陌生化、蒙太奇、悖论、修辞等。我还可以从“诗歌形式、节奏、寓言神话、意象、意境、对现实生活的应和”层面欣赏诗歌。或者,我们抛开所有束缚,自由解读诗歌。现代诗歌作品迭出,我们的解读的方法会越来越多,解读过程也会越来越细腻。面对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我们仍然可以用以上方法去尝试解读,在这里我只是抛砖引玉。

  相关评论家认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开始,我以为她是一个干净利落的雄辩家,因为她确实也有这样的诗句:“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但后来,我还是模模糊糊感觉,她的诗歌有说理,但也有故事;有直言不讳但也有逦迆曲折;有清晰明断,也有朦胧迷离;有语言的炼金术,修辞术,更多的是情感的朴实流动,只不过时而激荡,时而克制。

  很遗憾,露易丝·格丽克的很多诗歌我也没有看懂,那些句子、词语、意象,在它们的断裂处,诗人究竟填充了些什么呢?诗歌的“意脉”在哪里?诗歌回应了当下哪些社会问题?表现了哪些生存困境?需要留给大家继续解读。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正如米沃什所说“不是我们见证了诗歌,而是诗歌见证了我们”。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页:封面
   第02页:封二
   第03页:开卷视点·致数星星的孩子
   第04页:目录
   第05页:目录
   第06页:改写人生·仰之弥高话恩师
   第07页:改写人生·仰之弥高话恩师
   第08页:走近名师·恩师秋实
   第09页:走近名师·恩师秋实
   第10页:走近名师·恩师秋实
   第11页:资教通鉴·让“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
   第12页:资教通鉴·让“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
   第13页:资教通鉴·让“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
   第14页:资教通鉴·同事“失眠”为何故?
   第15页:资教通鉴·同事“失眠”为何故?
   第16页:民间声音·别让“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第17页:民间声音·“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当反思功利教育
   第18页:新论视窗·儿歌与儿童诗宜分清
   第19页:新论视窗·儿歌与儿童诗宜分清
   第20页:新论视窗·师大的洗手间没有纸
   第21页:新论视窗·我们应该怎样继承生活教育
   第22页:新论视窗·我们应该怎样继承生活教育
   第23页:别样课堂·关于戏剧的心灵之旅
   第24页:别样课堂·关于戏剧的心灵之旅
   第25页:别样课堂·当教育戏剧邂逅绘本故事
   第26页:别样课堂·当教育戏剧邂逅绘本故事
   第27页:别样课堂·当教育戏剧邂逅绘本故事
   第28页:别样课堂·舞台上的语文课
   第29页:别样课堂·舞台上的语文课
   第30页:别样课堂·虚拟博物馆:点燃学生探究历史的火把
   第31页:别样课堂·虚拟博物馆:点燃学生探究历史的火把
   第32页:别样课堂·虚拟博物馆:点燃学生探究历史的火把
   第33页:边教边悟·高三学生化解焦虑情绪“三部曲”
   第34页:边教边悟·让出课堂“C位”,赢得课堂共生
   第35页:边教边悟·《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第36页:边教边悟·《项脊轩志》细节描写的秘妙
   第37页:学子点击·实践叙事:心儿在园子里飞翔
   第38页:学子点击·实践叙事:心儿在园子里飞翔
   第39页:一页书香·从“人”的视角阅读
   第40页:一页书香·从“人”的视角阅读
   第41页:一页书香·从“人”的视角阅读
   第42页:往事今说·诗的见证
   第43页:往事今说·诗的见证
   第44页:往事今说·诗的见证
   第45页:智慧纵横·三个锦囊,化解课堂“意外时刻”
   第46页:智慧纵横·三个锦囊,化解课堂“意外时刻”
   第47页:智慧纵横·大榕树下
   第48页:智慧纵横·大榕树下
   第49页:智慧纵横·丢失的饭卡
   第50页:智慧纵横·丢失的饭卡
   第51页:智慧纵横·英语早读“停摆”后
   第52页:家事如风·时光深处流出一条宽广的河
   第53页:家事如风·时光深处流出一条宽广的河
   第54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美粤教学 美悦课堂
   第55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基于项目式学习(PBL)模式 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
   第56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基于项目式学习(PBL)模式 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
   第57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武术中的运用
   第58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59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60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小学科学实证意识的实践研究
   第61页:广州市百千万第三批小学名教师培养成果展·小学科学实证意识的实践研究
   第62页:第二讲台·说法·数字
   第63页:第二讲台·流行语镜像中的文化面相(二十一)
   第64页:第二讲台·海外撷片
   第65页:第二讲台·冬季养生首选红色食物
   第66页:幽默谐趣·并非戏言
   第67页:封三
   第68页:封底
诗的见证
师道情智版往事今说·诗的见证44诗的见证 2020-12-05 2 2020年12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