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娟娟
让我们试着从一个比喻的视角看待教师与学生协力构建的课堂。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清脆响亮的“起立”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启一段特别的旅程,芳草萋萋、树林茂密、生趣盎然。我们的目标将不只是穿越这片幽深丛林,我们还同样享受着跋涉旅途的过程。在这段旅程间,师生互相陪伴与鼓舞,欣赏景致,涵养情感,学习技能,砥砺品质。
丛林间的旅行并不总是按照既定路线,意外时有发生。有可能是一场意外而至的滂沱大雨,有可能是队伍间一句流言引发的骚动,有可能是一时萎靡不振的士气,也有可能是偶发的路线规划失误。这隐喻我们课堂无处不在的意外时刻。
作为这场40分钟微型历险的“领队”与“教练”,如何巧妙化解这些意外时刻,靠教学的机智,也靠教育的气度。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妙招,从不同的维度应对旅途间无时不在的“意外时刻”,让“意外”蜕变为景致,让课堂因“意外”焕发别样的美丽。
顺势而为:让我们一起听听那场雨
《无问西东》中有这样动人一幕:西南联大,学生们端坐在临时搭建的铁皮屋子上课,雨水透过屋顶渗露了下来。教授数次提高音量,依然遮盖不住敲打铁皮屋顶的雨声。在大家以为教授要气急败坏之时,教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苍劲大字。老师和学生一起正襟危坐,听雨冥思。艰难时局,危房之下,更觉世事艰辛,倍感使命沉重。意外,把这些年轻的生命引向对时代与使命更真切的体悟与深思。
南方夏日,雷多,雨密。上课正值酣畅之际,大雨倾盆而至。同学们心神被搅扰,纷纷望向窗外,无心听课。我情绪正欲失控,心中不禁一震:我的愤怒无论如何抵不过这窗外景致的诱惑。何不顺势而为,和这群孩子一起欣赏这雨,听听雨声,细观雨势,共吟诵雨的诗篇,这未尝不失为敞向自然的语文课。经此之后,同学们在雨天之际心中安然,很少再心绪不稳。
自然本就是我们课堂的外延。窗边飞过的一片五彩流云,误入课堂的一只蹁跹蝴蝶,西天边轻抹的绚丽晚霞,虽在规划之外,但具有别样情致。孩子的心灵是敏锐的,总能捕捉到教室窗外的一丝一毫意外。顺势而为,就着这美丽的意外,让课堂不仅局限于方寸课本,不执拗于一词一句,也许会具有更深沉和广阔的生命质地。
急中生智:让我们的思维同频共振
《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杨志带领众军健押解生辰纲前往东京。旅途艰难,众军健因天气炎热,怨声连连,只想躲于树荫下乘凉;杨志警觉,恐有歹人作乱,迁怒军健们不听劝告,不服管教,常对其藤条伺候,以至最终人心离散。黄泥冈上,杨志最终失守生辰纲。杨志的失败前文已有铺垫:他粗暴蛮横,是一个缺乏同理心与共情能力的团队领队。
如果课堂之上,学生也如黄泥冈上的众军健一般疲懒、躁动、涣散,作为领队的老师,该如何行事?习惯于自我权威化的老师可能会“牛不喝水强按头”,让学生必须跟着自己的节奏来。虽不至于如杨志般挥起藤条驱赶鞭打,然而最终却也很可能老师向左,学生向右,貌合神离,各走各的路。
课堂上学生出现情绪骚动极其常见,青春少年,体内都关着一团火,憋着一股劲儿。体育课后回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