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一个个少年的身体如同被点燃的火焰,要求他们马上静坐下来读书算题,实在是强人所难;课堂上机灵鬼和捣蛋鬼偶然开小差,总是让人防不胜防,掀起教室片刻的情绪浪潮;夏日午后,学生总会有睡意袭来,难以抵挡,也实属人之常态……我和学生有个秘密约定,如若发现大家状态不佳,我会给出一个指令,让我们的课堂进入“冻结状态”,大家不准说话不准动,在静默之间,待大家的思绪大致同频时,我们再继续接下来的课程。当然,也会出现同学们集体性的情绪低沉离线状态,这时,我会带着他们玩一些调动情绪的小游戏,帮助他们调整状态,确保思维在场。
我们在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只是关注他们是否人在课室,更多是关注他们是否思维在场,学生是否与教师在进行思维的同频共振。当学生集体性地出现情绪的波动时,教师需要考虑放慢脚步,通过集体性的指令,构建一个共时性的场,把学生飘飞的思绪牵回课堂现场,聚焦于当下。这需要教师有共情能力,敏锐觉察学生的状态,适时调整策略,否则在这短暂的40分钟历程中,教师极易成为杨志那般粗暴的“独行者”,即便厉声呵斥,也往往收效甚微。
将错就错:让错误成为别样的景致
旅途并不总是顺利,波折时有发生。旅途间路径纷繁,歧路重重,出现差池、偏离既定线路的情况亦时有发生。然而因为这意外,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景致。课堂亦是如此。
作为引领者的教师有时由于前期准备不足,未能做好充分预测,课堂上难免发生失误,小至书写演算错误,大到课程内容准备不充分,经不起学生的推敲和质疑。这时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一时之间成为学生们审视的靶子,一定尴尬至极。这种尴尬,我也曾深有体会。我的做法是不掩饰,不推脱,真诚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向学生道歉。我曾看过一篇文章,一位教师将课堂上自己的无意之错,对学生称作是自己有意设置,虽缓解了一时的尴尬,但事后内心始终不安,为自己的不坦荡而惭愧。由此我深受触动,领悟到化解课堂意外与矛盾的一切技巧都需要建立在真诚之上。
对于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然而有价值的意外难题,我邀请学生共同协商,如若无果,便留置课后细加研讨。把主动性赋予学生,对教师而言,未尝不是缓兵之计,为自己铺设一个台阶;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新的生长点。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已实属不易,鼓励他们去谋求策略,寻求解决路径,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
课堂上,学生有时也会出现出人意料的知识性失误。有一次,我组织同学们背诵和默写古诗,谁曾想毕业班的同学竟然会出现让人瞠目的低级错误,将《使之塞上》与《次北固山下》背得颠三倒四:乡书何处达,归雁入胡天;征蓬出汗塞,归雁洛阳边。面对此情此景,王昌龄和王湾两位诗人大概也会气得吹胡子了。我想,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对诗意与内涵的不理解。狠心舍弃原本计划好的课程内容,我给同学们细细讲解了为什么“征蓬出汉塞”只能够与“归雁入胡天”相对,以及这背后深远的历史渊源;并借此拓展讲解古诗课程中因理解偏差常出现的误区。对这意外而至的教学契机,我格外珍视,这恰恰是一种邀约,借此得以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宽课堂的边界。
课堂上教师的一时失策,或学生意外出现的知识盲点,都是课堂新的生长点。教师需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和尊重意识,无论是对其进行善意的搁置,有意的调控,还是执意的探究,最终都会将其整合为课堂资源的一部分,带来意料之外的精彩。一场旅行,往往会因为意外的景致而显得格外精彩,课堂亦是如此。
将意料点化为别样的精彩,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修炼。首先需要有一种广阔与人文化的视角。学习绝非囿于书本静态知识与概念的复制,它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课堂中所有的意外都隶属于我们的构建过程,本属于课堂资源的一部分。你不可能完全预料一个生动活泼的人的所思所为,对课堂中意外时刻的重视,是对“以生为本”观念的切实践行。
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时刻,我们需要进行理性评估,明确其所隶属的维度,采取建设性的行动。如若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有效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资源,丰富自己的课程内涵。面对学生呈现出的学习状态,我们可进行细致分析,觉察现象背后的深刻动因,获取解读学生心灵状态的钥匙,继而采取措施,谋求与学生的思维同频共振。而对课堂上出现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失误,也许都可以秉承真诚的姿态,将其铸造为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和培养思辨能力的良机,这未尝不失为一种更深刻的学习。
一节课如同一段旅程。旅行的目的不只在于抵达终点,更在于领略沿途的风景。
师生在这场旅行间,相互呼应,彼此鼓励,虽有意外,但以欣赏的心态应对与转化意外时,意外未尝不能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