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浩权
我外出学习一周。周四,小花给我打了个电话,说:“邓老师,我怀疑有人偷用过我的饭卡。”
周一晚上,小花把饭卡放在枕头上去洗澡,洗完澡出来后,却怎么找也找不到饭卡。当时,小花也不敢确定自己是不是记错了。她到教室里找过,也没找着。可是,到了晚上睡觉时,小花在枕头底下找回了饭卡。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找过枕头底下的,饭卡当时并不在枕头下面,这饭卡肯定被人拿走过。小花记得上一次使用饭卡后的余额,她去查了一下,发现少了18元。
我听完了小花的叙述,问她:“小花,你的饭卡找回来的时候,还剩下多少钱?”
小花想了想,说:“还剩100多,153块!”
我给小花分析:“这个人拿走了你的饭卡,只消费了18元,剩下150多没有消费。她应该是有点害怕了,才偷偷又把饭卡送回来。等我回去之后,再给你解决这个问题,你暂时不要声张。”
小花迟疑了一下,道:“邓老师,我有个怀疑的对象。”
我推测道:“是本班同学,你们宿舍的?”
小花说:“是的。我洗澡那个时间段,进出宿舍的人并不多。”
我跟小花分享我的想法:“小花,你在办公室打电话,人多耳杂,不要说出这位同学的名字,万一冤枉人了,对谁都不好。不管是哪位同学起了贪念,我都希望她能够主动承认,而不是我们找出来。相信邓老师,也给那位同学一个承认错误的机会,我们暂时不要声张这事。”
小花认同了我的话:“好的,谢谢邓老师。”
跟小花通完电话后,我在思考“偷饭卡事件”。这位同学在短时间内消费完又把饭卡还回来,消费金额又不算太高。我推测“她”大概不是没钱吃饭,而是起了贪念,拿饭卡买了零食,但又担心害怕,赶紧还回来。
当天晚上,我悄悄地回了学校一趟,找到了饭堂的负责人,利用消费系统查找了小花饭卡的消费记录以及相关的监控视频。
我们学校使用平板链接网络教学,老师们每天都通过平板发信息布置作业。当晚,我除了挂出作业外,还留下来一段话:“邓老师外出期间,如果同学间发生了矛盾,不好直接开口的,可以打电话给我。”
晚修放学后,10点10分,我的手机响了两声又挂断了。我一看,是宿舍区的公用电话号码,我拨回去,却没人接。那位“她”,大概也在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挣扎。
周五,是住宿的同学回家的日子。我利用中午的时间,在自己的QQ空间写了一个小故事:“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喜欢吃街上小贩的牛轧糖。放学的时候,她看到同桌书包里放了10块钱,起了贪念,偷了同桌的钱去买牛轧糖。可当天买回来的牛轧糖怎么吃都是苦的,因为偷钱的女孩子心里苦。”
平时我喜欢在空间里发些文章,有时候是小故事,有时候是校园生活片段,同学们回到家后都喜欢登录QQ给我留言、点赞。那位“她”也会看到我的故事的,也应该有所触动吧。我等待着,期望“她”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
晚上8点,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来自桂的父亲。桂,和小花住在同一个宿舍。他很尴尬地说:“邓老师,给您添麻烦了。桂这孩子拿了别人的饭卡,给您承认错误来了。”
我尽量把声音放平稳,给他安定的力量:“桂能够主动承认错误,这是很不错的。我还在学校,如果方便的话,你们来学校一趟。”
不久,桂的父亲带着她来到学校了。刚到办公室门口,见到我,马上表示歉意,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地低下了头:“邓老师,您在外面学习一周够辛苦了,回来后又给您添麻烦了。”
我赶紧站起来,迎过去,跟桂的父亲握了握手:“客气了,同学们的成长才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您也辛苦了,要您专程跑一趟。”
我特意在桂的父亲手上拍了几下,让他稍微有些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自家的女儿犯了这样的错误,家长还是比较尴尬的,但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