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的真实案例。她的管理方法,让自己的时间密度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科学高效的方式加上惊人的自控力,让吉田医生只花了半年时间就成功考取了哈佛大学。书中许多时间管理的小技巧,让我在现实中倍觉受用。
在台下听完我的教育故事后,当晚林日正老师就电话我说,他正在策划举办“温州教育未来读书会”活动,打算从今年暑假开始,每隔半个月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联合温州市五个语文名师工作室和温州市半书房文化空间,举办系列的教师阅读分享会。他希望通过这个读书会帮助教师在后疫情时代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与路径。作为活动的第一期,他将主题确定为“知性阅读与时间管理”,想通过这一期为教师们定位阅读的精神价值与意义。届时,他还将邀请知名的学者魏智渊老师做分享点评。因为觉得我今天提及这本书时,有自己阅读时从知识到行动力的思考,他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详细谈谈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没有做过线上读书分享的我,好奇之余,满口答应。林老师也随即提出了他进一步的希冀:正如《诗经》所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线上的读书分享,最好不只是做一本书的内容介绍,更主要的是向听众展示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够用阅读启发听众的思考,推动一种公共智识的形成。分享者与听众一起交流,相互启发,让阅读、分享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发挥线上阅读的价值。
的确,碎片化阅读的大环境下,一切坚固价值体系的都逐渐消散,深度的文化交流随着纸质书的消亡,在无可避免地逝去。本是最应该坚守在精神圣土的教师群体,在生活的琐事与工作的芜杂中,也习惯了如蜻蜓点水般的浅、平、快的“浅阅读”,曾经那“抱团取暖”“围炉诗话”的“深阅读”,一如只身入深山,独学无友更见难。那么,如何利用线上分享的机会,实现林日正老师期待的数字化时代的“深阅读”,成了横亘在我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线上分享:不只做内容的搬运工
原本我只打算对《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一书中的33条时间管理法则作一定的择取,对其中几个代表性小故事做简单的分享。但随着《温州教育》公众号的发布,各类朋友的转发和温州半书房的推广,在通知发布的第二天,预约人数就达到231人。相较线下读书会面对面的交流,线上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给知识传播带来的巨大力量的同时,也让我在准备的过程中倍感压力,思考如何精准地表达出更契合听者兴趣的内容。
我将书里的内容做了简单罗列,让我的同事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并让他们对我的分享提出一些建议。“线上的分享要更务实些吧,不然手机一关,大家很容易就离场了!”我的好友何其炜老师这样与我打趣道,“‘越没时间越想要做点什么’‘将郁闷的情绪变成助燃剂’‘享受乱成一团,就能有所提高’,这几条听起来挺吸引人的。那条‘备考时间只有六个月’跟你这大半年工作备考博士的经历很相似啊,或许你可以多讲讲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替换吉田医生的故事,将属于医生群体的体验延伸到教师的日常,这样更能引发我们的共鸣。”
听取了几位好友的建议,我决定结合自己的申博经历,谈一谈《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这本书的时间管理法则是如何给我带来精神力量的。我期待能通过自己这些鲜活而真实的经历,去推动更多的教育者重拾按下生活暂停键、勇敢眺望远方的力量,拥有在任何年龄都勇于去改变的梦想。
“读博一直是我潜意识里想做而未竟的理想之一,硕士毕业后迫于经济的压力,我先选择了工作,随着工作中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发现,我始觉硕士研究生期间知识供给量的匮乏,期待着能够带着这些年的实践经验重归校园,用学理的角度思考教育与教学的规律。捧起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是吉田医生在跟我说,试试看?说不定你也可以!时间管理的第一条就是,条件不成熟也要立刻行动,人生只有做与不做。这是2021年7月的一个晚上,距离众多学校新一年的博士申请时间只有半年时间,我开始给自己的行动加码,边看书边向心仪的教授们投递我的个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