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别人的不良情绪,要学会尊重。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能做到真正体谅或安慰他人,就请保持沉默,尊重他人发泄情绪的权利。从心理学上来看,心理疾病不具有传染性,但是情绪能。如果学生不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因情绪发酵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引起同学间不良情绪传染的“蝴蝶效应”。因此,正视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同样重要。我们要分得清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并进行积极调控。
班会课后,学生之间平静了很多,大家不再拿别人的情绪开玩笑。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不管是在情绪的自我管理上,还是正视他人情绪方面,都有很多的功课要做。如何为抑郁症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生态,变成班级管理中颇为棘手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老师不断努力去攻克的新课题。
打破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情绪的反复,是抑郁症最明显的病症。在我庆幸小浩的治疗效果明显,自己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他的状态又开始出问题了。几乎每天,他都会在课堂上向科任老师打报告要上厕所,一开始能很快回班,老师们以为只是个人生理习惯,没有特别留意,但后来小浩出去时间越来越长,以至于班主任不得不出去找他。
有一次,我出去找小浩,发现他一个人坐在校园小道树下的石凳上。小浩看见我后,马上自觉回了教室,眼睛却带着红肿。还有一次,我在楼上静静观察,发现他一个人在校园瞎逛了很久。等我靠近的时候,他眼里满是泪水。正好下课铃声响起,他脸上立马露出无法掩饰的喜悦之情。整个大课间,他都与同学有说有笑,轻松又愉快。而当我从楼上下来,想要找小浩聊天的时候,我发觉小浩在与我眼神交流的那一刻,顿时恢复了悲伤的样子。小浩的情绪频繁快速切换,让我颇为疑惑。
在小浩情绪不稳定时,陪伴他处理好情绪,是我这个班主任的首要任务。但他情绪稳定时,我应把他当成正常的孩子,该开导开导,该批评指正得好好批评指正。
在确认小浩情绪正常后,我抛出了话题。小浩自觉,接受治疗后,他整个精神状态好了很多,睡眠质量明显提高了,少有情绪低落的时刻。
我借机提出了我的疑惑:为什么这几天上课会频繁出现情绪不对,课上课下情绪落差大的状态?有没有可能不是真的出现了情绪问题,而是想逃避上课?小浩大方承认了。因为有些科目基础太差,完全听不懂,没办法集中精力。坐在教室太难受,只想以上厕所名义出去透透气。
小浩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在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也就是说,当小浩发觉自己没有办法应对学习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便本能地启用自我防御机制,以我有情绪障碍、不能正常上课为由,来躲避学习带来的心理上的紧张和痛苦。
这种消极的防御机制虽短期内能维护小浩的自尊心,但长期频繁激活这种防御机制会消耗掉小浩的心理能力,从而使其陷入与现实脱离的困境,并不利于他摆脱心理疾病而健康成长。
然而,突破防御机制却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小浩仍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进行深度的个人分析,在了解自己防御机制的前提下,才有突破的可能。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抑郁症患病率不断上升。校园抑郁已严重危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
2021年11月,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这是国家对抗校园抑郁疾病的重大措施,有利于学生抑郁症的早识别、早发现、早治疗。
但小浩的个例,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孩子要怎样才能意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存在,并积极寻求帮助?家长应储备哪些心理学的知识,才能无条件接纳孩子,给予孩子战胜心理疾病的勇气和底气?学校“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时,应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照顾到当事学生的感受和意愿?老师要怎样进行班级建设、组织集体活动,才能增强抑郁症孩子的心理归属感?
对抗校园抑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宪梓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