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史学的“致用”功能,是历年高考的一大特色。而当下中国最大的现实是处在社会转型期。因此,社会转型期无疑就成为了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遗憾的是,高中历史教材并没有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专题。为此,笔者试图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一专题做一简要梳理,以备参考。
【考点链接】
社会转型期的含义:
1. 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具体表现: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16~18世纪)
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具体表现:
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④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⑤外交: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同时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方殖民活动影响海疆。
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代议制形成,启蒙运动兴起,自然科学诞生。
相关主题:李贽等进步思想家、明清商业状况、科技开始落后、明清小说和文人画、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等。
(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9世纪中期)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②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③思想上: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④社会生活上: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了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转型原因:西方列强侵略。
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自由资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