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鸦片战争的影响、小农破产、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通商口岸社会生活变迁等等。
(四)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
②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继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③文化: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④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转型原因: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
相关主题:维新思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民族工业案例、社会习俗巨变等。
(五)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三大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
②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1953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③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大批出色的作品。
④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
⑤科技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科技。
⑥社会生活上:物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
转型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同时代的世界:两大阵营“冷战”,西方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
相关主题:政治科技创新、外交成就、社会观念转变、毛泽东思想发展等。
(六)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②经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③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双百”方针重新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
⑤科技上: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
⑥社会生活上: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
转型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代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相关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领域的变迁。
【典型例题】
【例1】(2010年宁夏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答案要点:(1)官营手工业衰落;(2分)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2分)?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2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
【例2】(2013年广东鹤山一中模拟题 ) 阅读材料,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