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分别是魏源、康有为、孙中山和陈独秀。
材料二: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1894年6月
材料三:“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
(2)与材料二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 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4)综合材料二至材料五,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答案要点:
(1)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孙中山则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用资本主义的文化改造国民的精神,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2)两个变化:方法:以前是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重大发展: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和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苏联的帮助;中共的支持。
(4)评价: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等。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1.“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3.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指它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B. 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的依靠力量
C. 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 进—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4. 著名学者胡绳说:“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实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诸多因素”是指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5.“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与文化思想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简要说明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4)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或“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请你选择其

